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怎么寫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怎么寫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
讓英雄走下神壇——讀魯迅《二十四孝圖》有感
魯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而其中記得最深刻的便是有關“郭巨埋兒”的一段.
“郭巨埋兒”的故事是說一個孝子郭巨,家里貧窮,生了兒子之后怕養不起老母,就要把親生兒子埋掉.我想,那些把這個故事改編潤色、一代代傳下去奉為典范的人們,本來是要贊揚郭巨的孝順吧.可年幼的魯迅讀了后,竟然“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白發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的”,竟然對這些孝子們產生了抵觸心理,“不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父親去做孝子了”.這是何等的悲哀!
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涂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涂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么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
那些煞費苦心“修飾”出來的完美的、讓人們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動人心的.真正能讓我們這些在柴米油鹽間折騰著的普通人感動的,永遠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過懦弱、有過自私、有過猶豫,然而最后選擇了勇敢、選擇了奉獻、選擇了堅定的人.
那些自愿前往偏遠地區的志愿者們,難道沒有過后悔嗎?難道從沒有在靜夜里獨自流下過淚嗎?難道沒有抱怨過當地不可想象的艱苦條件嗎?難道沒有在遇到挫折遇到困難時,萌生回家的念頭嗎?我想,這些都是有過的.然而他們最后還是堅持了下來,用自己的青春和熱情,溫暖著那塊貧瘠的土地.
那些堅守操節,廉潔奉公的干部們,難道沒有羨慕過別人富足的生活?難道沒有在賄賂面前感到一絲的猶豫?面對著清苦的生活,難道沒有過委屈與不甘?面對妻兒親友的抱怨,難道沒有過歉疚、沒有過啞口無言?我想,這些都是有過的.然而他們最后還是選擇了清廉,守著自己的良心,不圖那個“廉潔”的虛名,只求仰不愧天,俯不愧地.
那些為人們所稱頌的英雄們之所以崇高,不是因為他們的“完美”,而恰恰是因為他們的缺陷,以及與缺陷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正是他們的缺陷,使他們離我們是那么近,我們不用仰視就可以看到他們的面容;而他們對自身缺陷的戰勝,成就了他們的崇高.
為什么總是要把人“神化”呢?那些高高在上的神像,真的比混跡于蕓蕓眾生的“人”更有感染力嗎?恐怕不見得吧.失去了真實失去了親切的典范和偶像,立刻便斂去了那溫和的笑容,換上一副拒人千里的面孔.
讓我們的英雄走下神壇吧,還他們各自的本來面目,那些不見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滿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環、然而閃耀著“人”的光輝的面容.
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贊歌吧,歌唱那些軟弱、怯懦、猶豫背后的高貴與堅強,贊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
立場鮮明的魯迅
——讀《朝花夕拾》之《狗·貓·鼠》有感
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深感痛快,這痛快之因有三.一,佩服魯迅先生諷刺人的手段與方法,他從不直接諷刺,而是巧妙地利用被諷刺者說過的話(我不了解魯迅先生的寫作背景,就不詳細解釋這一點了).二,覺得魯迅先生的文字簡潔明了,又不乏趣味.三,感到魯迅先生是個立場鮮明的人.
我對魯迅先生的文章很感興趣,因為他的文章中有許多有趣可愛的地方,比如本文中的墨猴和隱鼠,文筆十分簡練,墨猴的動態卻盡顯眼前,好像它就剛“舐盡了硯上的余墨”似的.隱鼠也十分乖巧,“緣腿而上,一直爬到膝踝”.
隱鼠的活潑可愛就為下文魯迅得知它被貓吃去了的“憤怒而且悲哀”作了鋪墊,為他的“仇貓”作了很好的解釋.
魯迅先生仇貓,他在文中清楚地列舉了三個原因.一,貓的性情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二,它總有一副媚態.三,它吃了魯迅的可愛的小小的隱鼠.文字精練,論點論據俱全,立場鮮明,一目了然.我們寫文章也要這樣,要立場鮮明,觀點明確,論據充分.
魯迅先生的兒子寫了一篇文章,他說現在青年的一代,如果你去問他們“魯迅是誰?”他們就會說“橫眉冷對千夫指”呀,“俯首甘為孺子牛”呀.這太片面,不是真實的魯迅.新中國成立后,魯迅的革命性開始逾越他的文學家和思想家的身份而得到了特別的強調.其實魯迅是個根本的文學家,他的作品的文學價值是很高的.我們應該全面地學習他的文章,多關注其中的文學精髓.魯迅先生那精練的文筆,有趣的傳說和風趣的語言將帶領我走近魯迅,走進他的心靈.
讀《五猖會》有感
《五猖會》是魯迅兒時回憶去東關看五猖會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因為東關離縣城遠,大清早大家就起來.前夜預定好的大船,已經泊在河埠頭,船椅、飯菜、茶炊,點心盒子,都陸續搬下去了.兒時的魯迅笑著跳著,催他們搬得快些.忽然,工人臉色變得很謹肅了,小魯迅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他身后.父親叫他把書拿來,他忐忑著,拿著書來到父親面前.父親教他讀,“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背出來就讓他去看會,否則不準去.這猶如一盆冷水澆在了魯迅的頭上,他讀著,強記著.
太陽升得很高了,魯迅才有把握走進了父親的書房,夢似的就背完了.父親這才答應讓他去.大家同時活動起來.工人們把他抱起來,仿佛在祝賀他的成功一般,但魯迅卻并沒有他們那么高興,開船后,水路中的風景,盒子里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這一切對他都失去了意義.
這篇文章描述了兒時父子之間一場微妙的沖突,“我”對五猖會的熱切盼望和父親的阻難,表現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魯迅說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顧及孩子心理時的無奈和厭煩.
在封建統治的社會中,魯迅生在一個縣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讀書人家,遭逢社會變革和家庭的日漸敗落.魯迅被包圍在這種黑暗封建的家庭風習和社會現狀.
魯迅的童年,許多來自兒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氣都被抹殺了.我們的大人,真該反省反省了.
讀《瑣記》有感
《瑣記》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書中第八篇文章.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第九段中說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學堂也成了“眾矢之的”.這也的確說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認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么.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這樣的老師,豈不是要耽誤學生的學業嗎?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謂的“中國通”、“支那通”,對中國悠久文化的曲解.他們簡直是對華夏文化的污辱.當然,那些奇談怪論是肯定永遠不會被我們所接受,也永遠應該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處當數要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當時對一些外國事物的誤解.
后面的幾段中,也寫出了當時一些新文化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和老一輩對學習新知識的不支持.
《瑣記》可以說是哪個時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很好地寫出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現象,是一篇不錯的回憶性散文.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