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的儒家典籍《春秋》是哪國的編年史?
我國古代的儒家典籍《春秋》是哪國的編年史?
正確答案:
魯國
解析:
我國古代的儒家典籍《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
擴展知識:
一、簡介《春秋》
《春秋》,又稱《麟經》(《麟史》)。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是古代中國的儒家典籍,被列為“五經”之一。《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據傳是由孔子修訂的。書中用于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
二、《春秋》作品性質之爭
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蘊涵著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學著作,這是從先秦孟、荀史書到兩漢馬、班諸家一致的正確看法。兩漢以后,今文經學衰微,學者多受古文經學門戶之見的影響,錯誤地視《春秋》為歷史學著作,并由此引發了長期以來聚訟紛紜的《春秋》性質之爭。
圍繞《春秋》是歷史學著作還是政治學著作這一問題,千余年來先后形成了以下三種觀點:一、傳統今文經學家的正確觀點,即以《春秋》為政治學著作,持此說者如清人皮錫瑞,近人徐復觀、呂思勉、胡適等;二、古文經學家及近代"古史辨"派學者的觀點,即認為《春秋》是歷史學著作,古文經學家如晉人杜預,近人錢玄同、顧頡剛、劉節等人堅持這種看法;三、調和說,即認為《春秋》"亦經亦史",持此說者如錢穆、雷戈。就"亦經亦史"的說法,錢穆認為《春秋》是一部"亦經亦史的一家言",理由是古無經、史的區別,經、史之分是后代才有的觀念,"若我們定要說《春秋》是經非史,這實在只見其為后代人意見,據之以爭古代之著作,未免搔不著痛癢"。然而關于"經史不分"之說這點,鐘肇鵬先生曾在上世紀60年代的一文中專門加以辨析,并闡明了中國古代經史有別、史先于經的觀點。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