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堂人形圖是哪位醫師著作
明堂人形圖是哪位醫師著作
甄權。
《明堂人形圖》針灸著作。見《新唐書·藝文志》。一卷。唐·甄權撰,已佚。
作者:——甄權。
甄權是隋末唐初著名的醫生,尤善針灸。
擴展知識
《明堂人形圖》針灸著作。見《新唐書·藝文志》。一卷。唐·甄權撰,已佚。甄權,約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于唐貞觀十七年(643),許州扶溝(今河南扶溝)人,因母病,與弟甄立言,精究醫術,專習方書,遂為名醫。甄權于針灸術造詣尤深,兼通藥治。一生行醫,活人眾多:隋開皇初(581)曾為秘書省正字,后稱病辭職。甄權通頤養之術,提出吐故納新可使肺氣清肅,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并主張飲食不必甘美。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民親臨其家,訪以藥性及養生之道。授其朝散大夫,并賜壽杖衣物。當年壽終。
甄氏一生著述頗多,繪有《明堂人形圖》一卷;撰有《針經鈔》三卷、《針方》、《脈訣賦》各一卷,《藥性論》四卷。這些著作均已亡佚,其部分內容可見于《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等著作,對后世有一定影響。
唐代是中國醫學大發展的時期。唐太宗時,官方主持修訂的《明堂針灸圖》是針灸學方面的集大成者。公元630年,《明堂針灸圖》完成,送呈御覽。唐太宗仔細看了這本書,發現人體背部為五臟經絡孔穴集中之處。聯想到唐律中笞刑要鞭打罪人的背,唐太宗決定,以后笞刑不得鞭笞罪犯的背部。
在中國古代刑法史上,隋唐時期的刑法不斷規范、不斷減輕,這同醫學,特別是針灸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志愿者”醫生一針見奇效 針灸“明堂”打動高官
《明堂針灸書》的成書全歸功于官方主持修訂者李襲譽親身經歷的一次針灸“奇跡”。
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河南,命李襲譽“出鎮潞州”。當時一些醫生被朝廷聘為“征士”,臨時隨軍但無官職,類似于今天的“志愿者”。其中一個征士叫甄權。甄權是隋末唐初著名的醫生,尤善針灸。
當時甄權正好完成了他的得意之作《明堂人形圖》,拿給李襲譽看,可惜的是,李襲譽對針灸全無認識。不過之后發生的一件事,令李襲譽對甄權的態度轉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彎。
深州刺史成君綽突然患病,脖子腫大、喉管閉塞,一粒米都咽不下去。這樣的情形持續了三天,有人將此事告知了李襲譽。李襲譽立刻命甄權診視。甄權“針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頃,氣息即通,明日即飲嘬如故。”此后甄權的《明堂人形圖》聲名大噪,縉紳們競相描寫,一時流行。而李襲譽從此就將針灸奇效牢記心中。
貞觀初年,李襲譽官至少府監,有機會向皇帝稱述《明堂》之妙。皇帝下令由他牽頭,加上承務郎司馬德逸、太醫令謝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將甄權的《明堂人形圖》加以校訂,又將校訂后的版本交給甄權過目審定,最終形成了唐太宗手中的《明堂針灸圖》。
有示意圖就是有“名堂”
《明堂人形圖》是一本有文有圖的針灸書,以圖為主;以之為基礎的官修《明堂針灸圖》也是圖文并茂。出現有“插圖”的針灸醫書,是唐代的一大發明。其實“明堂”一詞即包含了“掛圖”、“示意圖”的意思。敦煌文獻中的《明堂五臟論》說:“明堂二字,其義不輕。明者,命也;堂者,軀也。立形軀于世間,著明堂而醫療。”另一醫家楊上善也說過:“《太素》陳其宗者,《明堂》表其形也。”也就是說,明堂即專門為針灸而作的人體掛圖。
中國針灸醫籍中,有“明堂”的并不僅僅是《明堂人形圖》和《明堂針灸圖》始。《素問》中曾引用了《經脈流注孔穴圖經》和《中誥孔穴圖經》,從題目上看,很可能是有圖畫的,但沒有流傳下來。《黃帝內經》只有文字沒有穴位圖。現存的一些針灸經典如《針灸甲乙經》、《難經》、《黃帝內經》中也是如此。《明堂針灸圖》成書后122年,王燾的《外臺秘要方》提及十二人圖,但是該圖的作者和年代均不詳,圖也沒有流傳下來。直到1936年9月,向達赴英國倫敦閱讀敦煌卷子,看見裂為數段的《炙法圖》,記入《倫敦所藏敦煌卷子經眼目錄》,編號為S·6168銅人針灸圖和S·6262銅人針灸圖。這幅圖的正中、頭部正上方,豎寫著“明堂”二字。經考證,《炙法圖》是唐代抄寫的古代醫卷,是繼長沙馬王堆針灸帛書、《內經》之后現存最早的炙法專著,也是最早的有圖有文的針灸圖譜。
難得的是,唐代還出現了彩色的針灸“明堂”。藥王孫思邈在甄權所繪制的《明堂》的基礎上,繪制了彩色的經絡穴位圖。“其十二經脈,五色作之;奇經八脈,以綠色為之。”很可惜的是,孫思邈所繪制的這套彩色圖沒有流傳下來。至于《明堂人形圖》和《明堂針灸圖》,也都早已亡佚了。如果不是孫思邈在其著作中保留了二者的文字,并回顧了后者的由來,可能我們今天已經不能明確地知道唐太宗觀看《明堂》并取消鞭笞背部的詳細經過了。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