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意識是人們對過去事件的感性,可以使人們的精神活動具有時間維度,促進整個社會傳承文化遺產。以下是2021重建歷史意識閱讀答案希望大家喜歡,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學家布羅代爾說:所有“現在的事態”,都是其有不同起源和節奏的運動復合體,今天的時間既始于昨天、前天,也始于遙遠的過去。但某些地方某些部門卻任意揮霍社會資源,不僅展蔽遙遠的過去,還在拆除昨天與前天。
近幾十年里,城市被當作可以隨時撕毀的白紙。誓如出于商業利益拆毀過去幸存下來的建筑,代之以能夠提供更多方便和更符合時代情趣的建筑。北京梁林故居“維修性拆除”以及蔣介石重慶行營“保護性拆除”,讓人覺得這種針對“歷史意識”的暴力沖動,其戾氣已積聚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自19世紀以來,保護舊建筑和紀念建筑就是政府和個人的一項重要活動,那些與神圣事物,世俗權力、藝術和歷史等有聯系的建筑,是構筑社會與個人的歷史意識的重要元素。歷史意識是一種對過去事物的感受力。無論是對歷史敬重、依戀,還是憎恨、厭惡,此種感受力傳遞給了每個人,成就了人在精神活動里不可缺少的時間維度。作為單個人的歷史意識,
不會只滿足于構造自己的生物世系來填補歷史空白,它對自我的界定,一定關涉廣泛的往昔事物。于是,在代代相傳中,某種宗教信仰、藝術風格、社會制度,既延續共同之淵源、主題,也會發生變異,然后形成一個社會的文化遺產。
梁林故居所承載的正是建筑史和文學史某個階段的重要價值,蔣介石行營作為抗戰遺址則是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艱危時日的象征。它們的存在,雖未必保存在大眾記憶之中,但經由歷史學家等人的記載描繪之后,便會喚起大眾對歷史人物和文物、歷史事件和信仰的回憶,從而加強人們的歷史意識。歷史建筑使過去延續至今,在代與代之間、一個歷史階段與另一個歷史階段之間保持了某種連續姓,構成了一個社會創造自我的文化密碼,并給生存帶來了秩序和意義。
我們并非要重建過去的生活方式,也無法想象一個布滿舊建筑的城市是什么樣子。事實上,很少有人因熱愛過去而愿意放棄當今世界所提供的一切便利。社會的迅速轉型,會推毀那些不再有適應性和靈活性的舊傳統。但正如霍布斯鮑姆在《傳統的發明》中說的那樣,“被發明的新傳統”,必定是植根于舊傳統,必然暗含與過去的連續性。沒有歷史的城市無法滿足人的情感需求。拆除所有舊建筑之后再假裝古老只會像小丑一般可笑。當記憶不起作用時,想象力也會飛走;當遨游時間的翅膀被折斷,人會變得急躁、幼稚、任性和愚蠢,人和城市一樣、只是一件現展品。
這是人類與過去的關系。像布羅代爾說的那樣,“過去和現在將永遠互相給對方以啟示”。
(選自《看歷史》2012年笫3期,有刪改)
《重建歷史意識》閱讀題目
16.標題中的“歷史意識”應怎樣理解?請簡要概括。(6分)
17.文章在二、四兩段中兩次提到梁林故居和蔣介石重慶行營,各有什么作用?〔6分)
18.簡要分析文中畫線句的含義。(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