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們的語文學習中,也有很多時候需要學習外國作者們的文章詩篇,那么,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日本作家東山魁夷的《永恒的海》閱讀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永恒的海》閱讀原文:
登上斜坡,立即吹來劇烈的風,我出現于斷崖之上。透過松林,俯視著水沫飛濺的海洋和黝黑的巖礁。藍色的波濤,洶涌奔騰,叩擊著巖石,拋灑著銀白的浪花,轟然作響。巖石有的挺拔直立,有的在波谷中時隱時現,在海浪的沖刷下,個個呈現出堅強的姿態。
這里是山口縣青海島。島的南側,和緩的綠色的山巒包圍著仙崎灣,多么寧靜的海景。而北面卻是巖石峭立的斷崖,日本海波高浪險,形成了喧囂雄奇的景觀。
我從去年就開始到海濱旅行,尋覓波濤和巖石的繪畫素材。我想從相互搏擊的海浪和巖石那里,發現海國日本的象征。有一次,我聽到臺風將要通過銚子海面的消息,立即驅車趕到犬吠崎。我在燈塔旁下了車,大風挾著飛沙,使我睜不開眼睛。我冒著被刮走的危險,來到斷崖的邊緣。
遙遠的海面上白沫飛濺,浪濤洶涌,灰黑的云朵低俯著水平線在流動。海浪咆哮著襲來,接著又退去,粉碎了,揚起了水花。在這一片混沌的海洋上,不時有陽光下射。我從崖上下來一點找個風勢較弱的地方站住,凝神眺望。只見洋面上的狂濤巨瀾,按照一定的節奏反復著。這種大自然的脈搏,自太古以來從未停止。
然而,最豪壯的景觀是北海道日高海岸南端的襟裳岬。日高山脈入海處,其余脈形成一列大巖礁在水中綿延六七公里,海水襲來,蕩起銀白的浪花。丘陵上有一片狹窄的草原,隨處生長著矮矮的柏樹,低伏在地面上。這北國邊陲的景觀,和北端的鄂霍茨克海濱的能取岬,給人留下相同的印象。密布著原始森林的半島的尖端,立著一座涂著黑白花紋的燈塔,背襯著灰色的大海,孑然獨立。我面對著這片荒寂的風景,寒冷的霧氣包裹著我。
我尋求的不是這種沉郁的海景。在一個陽光燦爛的初夏季節,我沿著海岸從宮津到了丹后半島。我經過寧靜而碧綠的水灣里排列著船塢的伊根漁村,順著半島北側的斷崖,站在屏風般的巉巖上,眺望間人海濱。
我從少年時代起就留心觀察自然,我悟出這樣的道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順著生長和衰亡的圈子永遠循環往復。這種規律正因為是運動著的,不是靜止的,所以應當確信有一種基本的力量存在著,盡管這種力量的歸結及意義尚不得而知。我的整個青年時代都堅守著這樣的信念:對待一切現象,都要看作是某種力量作用的結果。我雖曾陷入了那種失意和悲慘的深淵,但沒灰心氣餒,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有著上述這樣的觀點。
經受過那場戰爭帶來的苦惱和悲哀,到了不得不拋棄自己一切的時候,就越發強烈感覺到某種力量的存在。事情不是這樣嗎?后來,我在心中回味著當時的情景,多多少少杜絕了精神上的安逸和松弛。然而我回顧著戰后至今所走過的道路,又不能不感到慚愧。我一步個腳印堅持不懈走過來了,但我的藝術卻不能認為是深刻的了,大凡藝術作品,只有擺脫創造它的作者的偏愛以及世間歡迎它的一切好意之后,才能獲得這樣的命運:它將被評判是否具有真正的價值。我有沒有經得起這種嚴峻考驗的作品呢?我只能說那要等待將來了。如果不這樣想,那也就不能前進了。
如今,我聆聽著波濤的聲音,這是永恒的音響。左右著水波搏擊的力量是什么?我仍然認為,這不過是受某種力量支配的緣故。這種力量應該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永恒的海》閱讀題目:
10.概括文中“我”的形象特征。
11.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
12.文章為什么多次描寫海景?
13.根據全文,探究標題“永恒的海”的深層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