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缺乏產權界定的公共資源利用過程中,哈丁認為,任何時候,只要許多人共同使用一種稀缺資源,便會發生環境的退化現象,這反映的是行政管理中的( )現象。
A.搭便車
B.公地悲劇
C.囚徒困境
D.機會主義
在缺乏產權界定的公共資源利用過程中,哈丁認為,任何時候,只要許多人共同使用一種稀缺資源,便會發生環境的退化現象,這反映的是行政管理中的( )現象。
A.搭便車
B.公地悲劇
C.囚徒困境
D.機會主義
答案
B
解析
美國生態學家加勒特·哈丁于1968年在《科學》期刊發表了一篇探討“公地悲劇”的著名文章,呼吁關注“由個人無辜的動作而造成對環境的損害”,是20世紀學術界引用率最高的論文之一。自《公地的悲劇》發表后,“公地悲劇”這個表述已經成為一個象征,它意味著任何時候,只要許多人共同使用一種稀缺資源,便會發生環境的退化現象。因此,選擇B選項。
拓展A項:所謂“搭便車現象”是指某種事情產生了正外部性,所謂外部性是指經濟主體(包括廠商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A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C項:“囚徒困境”是指兩個被捕的囚徒之間的一種特殊博弈,說明為什么甚至在合作對雙方都有利時,保持合作也是困難的。“囚徒困境”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個人最佳選擇并非團體最佳選擇。雖然困境本身只屬模型性質,但現實中的價格競爭、環境保護、人際關系等方面,也會頻繁出現類似情況。C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D項:“機會主義”,也稱“投機主義”,就是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突出的表現是不按規則辦事,視規則為腐儒之論,其最高追求是實現自己的目標,以結果來衡量一切,而不重視過程。D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擴展
知識著名的公共資源悲劇問題,即哈定悲劇。該問題是經濟學中的經典問題,也是博弈論教科書中必定要討論的問題。
公共資源悲劇最初由哈定提出。哈定(Garrit Hadin)1968年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北京大學的張維迎教授將之譯成《公共地悲劇》,但哈定那里的the commons不僅僅指公共的土地,而且指公共的水域、空間等等;武漢大學的朱志方教授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譯成《大鍋飯悲劇》,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切合哈定所表達的意思。將the commons譯成“公共資源”似乎更確切些。哈定描述的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我們可稱為哈定悲劇。
哈定舉了這樣一個具體事例:一群牧民面對向他們開放的草地,每一個牧民都想多養一頭牛,因為多養一頭牛增加的收益大于其購養成本,是合算的,但是因平均草量下降,可能使整個牧區的牛的單位收益下降。每個牧民都可能多增加一頭牛,草地將可能被過度放牧,從而不能滿足牛的食量,致使所有牧民的牛均餓死。這就是公共資源的悲劇。
對公共資源的悲劇有許多解決辦法,哈定說,我們可以將之賣掉,使之成為私有財產;可以作為公共財產保留,但準許進入,這種準許可以以多種方式來進行。哈定說,這些意見均合理,也均有可反駁的地方,“但是我們必須選擇,否則我們就等于認同了公共地的毀滅,我們只能在國家公園里回憶它們。”
哈定說,像公共草地、人口過度增長、武器競賽這樣的困境“沒有技術的解決途徑”,所謂技術解決途徑,是指“僅在自然科學中的技術的變化,而很少要求或不要求人類價值或道德觀念的轉變”。
對公共資源悲劇的防止有兩種辦法:一是制度上的,即建立中心化的權力機構,無論這種權力機構是公共的還是私人的——私人對公共地的擁有即處置便是在使用權力;第二種便是道德約束,道德約束與非中心化的獎懲聯系在一起。
在實際中也許可以避免這種悲劇。當悲劇未發生時,如果建立起來一套價值觀或者一個中心化的權力機構,這種權力機構可以通過牧牛成本控制數量或采取其他辦法控制數量。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