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從文的作品一直是我們在進行語文學習時研讀的多數作品之一,在其文章中有很多細節處值得我們細細琢磨、深深品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戰國銅鑒上水陸攻戰紋》閱讀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戰國銅鑒上水陸攻戰紋》閱讀原文:
本圖戰士兵甲約三式,應用兵器有劍、盾、戈、矛、戟、弓、擂石。還有進行戰役中的各種輔助工具,如渡河用的船,攻城用的云梯,節制戰士進退的金、鼓,指揮戰士迎敵方向的旌、麾無不具備。
古代甲有用犀和野牛皮作成,上涂丹漆彩繪花紋,稱“犀兕之甲”。用鯊魚皮作的名“水犀甲”(商代即有皮甲殘片出土,上加丹漆彩繪,比《左傳》《國語》《國策》 所敘述還早七入個世紀) 。有用絲繩編組而成的,稱“組甲”(《左傳》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吳,至于衡山,使鄧廖帥組甲三百以伐吳。杜預注以為系“漆甲成組文”,似可商討)。有用縑帛中夾厚綿衲成的,名“練甲”,文獻稱“被練之甲”。戰國以來,除彩繪皮甲外,還有用銅鐵片聯綴而成的,曾有些殘片遺留,惟部位不明確。近半世紀出土文物中,有商代到戰國的銅盔(或鐵盔),商代的上面多鑄成獸面,因此得知,后代“虎頭盔”來源已久。長沙戰國楚墓都有皮甲和鐵甲發現,作成狹長魚鱗片或柳葉式重疊綴合而成。《周禮?考工記》 敘古代甲制及制作過程。楚墓出土皮革殘甲及彩繪俑甲土雖不甚完備,卻可證制度。本圖中戰士有一種衣長不及膝的,因束腰較緊,下腳多開張,照彩狀看來,穿的或是“練甲”,又一種緊裹全身,不易明白名目。當時是用厚帛衲成的。
盔帽從圖像看來有二種:一種如近代兒童球帽有遮掩檐:后部加披如曳長鵲尾(文武均同)。此式樣在信陽彩繪漆瑟上有相同形象,輝縣薄銅另一種頭部如頂戴二角,器上一些大夫、文士頭上也可以發現。衣不分長短,冠帽式樣竟相差不多,如不是當時具有普遍性,則可能是這種以人物社會生活主題裝錦畫的新型銅器,原本出于同一區域工匠之手,因此畫面人物,不分文武,衣著多相同,后來模仿也難出范圍。這種估計是否正確,還有待更多發現。因為直到如今,這種反映社會生活銅器、生產地區我們還缺少明確知識。
古代作戰,進攻必鳴鼓以壯士氣,鳴金則停止接觸。文獻常有記載,但是具體應用實不明白。春秋兵車戰時,主將必秉桴擊鼓,激勵士氣。所以史傳記載,主將有中傷后還鼓音不絕,直到勝利方伏于鼓上死去。照情形,鼓必平置車上,這類戰車實物圖像還少見。本圖系作守城防御戰,長戈橫貫于鼓架上部,和漢代建鼓擱置方法相近。
“鳴金收兵”的“金”,歷來多以為指的是鐘形附有長柄的鐃或鉦、鐸等,有專人用手拿者敲打。從本圖和其它作戰圖像看來,戰國時戰車上用的“金”,實附于鼓旁一種鈴子式小小青銅響器,體積并不大,附在一根盤旋彎曲二尺來長的銅條上,銅條另一端固定于一個臺座上,和鼓聯系,應名為“丁寧”。
(選自《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有刪節)
《戰國銅鑒上水陸攻戰紋》閱讀題目:
18.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項是(3分)
A.依據制作所用的材料,古代的甲可以分為犀兕之甲、水犀甲、組甲和練甲。
B.出上的商代銅盔,上面多鑄成獸面,這可以看作是后代“虎頭盔”的起源。
C.《周禮?考工記》中古代甲制及制作過程的記載,可作為古代兵甲研究的參考。
D.作者認為本圖中戰士穿的甲分兩種,一種可能是練甲,另一種則無法確認。
19.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圖中戰士的兵甲比較多樣,應用的兵器、作戰時的輔助工具非常齊全,因此本圖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B. 本圖中的人物衣著不分文武,作者推測當上的現實生活中可能就是如此,或者是工匠在制作時沒有加以區分。
C.由于目前還沒有足夠多的出土實物和圖像提供佐證,作者認為古代文獻中關于擊鼓鳴金的記載不足取信。
D.作者通過對本圖的研究,對歷來關于“金”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助于對“鳴金收兵”的進一步理解。
20.從文章來看,沈從文研究文物時采用了哪些方法?請簡要概括。(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