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約定,離開,才,同“否”,句末語氣詞,“嗎”
(2)①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我自己離開了。②友人感到慚愧,下車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就進了自家大門。
(3)聰明伶俐,懂禮識儀,方正率直。
(4)舉例:孔融讓梨,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等。
(5)做人要講誠信,有禮貌,知錯就改。
解析
選自《世說新語》。作者:劉義慶。年代:南朝宋。
(1)本題主要考查點是文言實詞的理解。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并識記一些常見的實詞。“不”是一個通假字,必須先點明通哪一個字然后再解釋,這樣答案才完整、規范。
(2)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一般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翻譯要求字字落實,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和句式的特點。“期”“委”“去”“慚”“顧”是此題中的關鍵字,一定要解釋準確。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與分析的能力.答題時需要通曉全文大意即可。元方是一個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聰明、機智的孩子。元方以客“無禮”、“無信”為核心進行責備,可見他懂禮識義。對粗俗的客人“入門不顧”又體現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一個失信于人、不知自責且對子罵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斷然距之于千里之外。
(4)此題考查學生的知識積累。結合自己掌握的古代少年早慧的事例,能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主人分和故事名稱即可。此題可以列舉比較典型的事例,如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的事例,注意表述要準確,人物與事件不能混淆。
(5)啟示類是文言文閱讀中的開放性試題,考查學生閱讀的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
所以答案是:(1)約定;離開;才;?同“否”,句末語氣詞,“嗎”
(2)①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我自己離開了。②友人感到慚愧,下車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就進了自家大門。
(3)聰明伶俐,懂禮識儀,方正率直。
(4)舉例:孔融讓梨,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等。
(5)做人要講誠信,有禮貌,知錯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