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的學習更看重的就是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在語文的學習中大家不要心浮氣躁想著一兩天幾個月就可以提高語文成績,這種想法是不對的,我們要關注日常的鍛煉。下面小編就整理了一篇小短文,大家一起來練練手吧。
①我記得,念小學五、六年級那會兒,當科技翻譯的母親送給我一本《新英漢詞典》母親說:“中學畢業前用這本就夠了,讀大學得換《英漢大詞典》。”我看到,兩部詞典的主編是同一個人:陸谷孫。
②顯然,這個人是母親的驕傲。作為復旦大學英語系6-四級本科生,母親大二那年正好趕上畢業留校任教的陸先生開啟他長達五十余年的教學生涯。
③誰不愿意當陸谷孫的學生呢?母親說起陸老師當年英語如何零基礎開始,一年之后成績就甩同學一大截,任教講后課如何生動精彩。母親似乎在講傳奇故事,我也像聽評書那樣默默地替這些故事添油加醋。以至于多年后,每每遙想半個世紀前風華正茂的陸先生,兒時撞自疊加的岳飛、秦瓊、楊六郎的形影,依然隱約可見。
④記得2000年前后,在別人攢的飯局里叨陪末座,席上有陸先生。我語無倫次地告訴他,家母是他的學生。他問了母親的名字和年紀,想了沒多久就反應過來:“你母親寫得一手好字。”陸先生果然記憶力過人,但我一想到自己身無長項,一時尷尬得接不上話。陸先生當然也看出來了,于是把話題岔開“雖然我比你父母年長不了幾歲,不過,按師門guī jǔ,你得排到徒孫輩啦。”說完朗聲大笑,那股子胸襟坦蕩的俠氣完美地契合了我兒時想象中的一代宗師。
⑤從此,“徒孫”和“師祖”成了我和陸先生閑聊時最常提的“典故”。我曾張羅請陸先生到我任職的出版社給青年編輯做業務培訓,雖隨口一提,沒想到曾推掉無數大型活動的陸先生爽快應允,還手書三頁紙的提綱,囑咐我打印好事先發給來聽講座的同仁。講座名為“向外文編輯們進數言”,勉勵我們務必以“知書習業、查己識人、深諳語言、比較文化”為己任,穿插其間的是十幾個雙語案例。昨天找出來,提綱上的水筆字跡清晰如昨。再細看,有些短語旁邊還有淡淡的鉛筆字:“請打作斜體。”
⑥陸先生就是這樣。前幾年請陸先生出山翻譯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傳記《生活曾經這樣》,不到兩個月已經完成大半,我說“您悠著點啊,不是說過一年后交稿嗎?”他擺擺手,說:“伸頭一刀,縮頭也一刀不如早點了卻心事。”
⑦問題是,陸先生的心事不斷,教書之余要翻譯,譯文之外有辭書,英漢完了有漢英,勤勉不輟,無窮也。心無旁鷺,一息尚存就要“榨取時間的剩余價值”,以求留下實實在在、澤被后世的成就,這大約是陸先生畢生的態度。于健康而言,這無異老虎口里奪食,但從陸先生的角度想,或許是征服時間這頭猛獸的唯一辦法。
⑧然而猛獸總在暗處咆哮。站在陸先生的靈堂,想到半年前,我的翻譯遇到難題,沒敢驚動“師祖”,只在朋友圈里發了一條求助信息。沒過兩分鐘,小窗就亮起來,陸先生照例主動提出他的解決方案,照例加上一句“斗膽建議,不怕犯錯,真是僅供參考的。”…
⑨《中華漢英大詞典》下卷還未出版,先生已離我們而去,我多么希望時間的猛獸在打瞌睡啊。
(摘自《讀者》有刪改)
1.根據拼音填寫漢字。(2分)
guī jǔ ( )
2.概括陸先生的具體事件。(6分)
(1)
(2)
(3)
(4)陸先生主動幫我解決翻譯難題。
3.聯系全文分析文中劃線句的作用(5分)
4.下列材料能否替換第⑧段?請陳述理由。(4分)
想到半年前,陸先生聽說我在學著寫小說,囑我務必將發表的文章寄過去給他看,我想他不過是鼓勵“徒孫”的客套。沒想到他不僅認真讀了,還強烈建議我擴展小說里的一條人物線索:“希望看到你下一篇寫一個出生在二線城市里的人物,我想看。”
5.下列內容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母親講述陸先生,我想到了岳飛、秦瓊和楊六郎。
B.為了吸引讀者,文章采用的記敘順序是倒敘。
C.第③段“添油加醋”是褒詞貶用,表現語言的幽默。
D.文章結尾表達了作者對陸先生的懷念與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