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宋時期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的原因
兩宋時期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的原因
兩宋時,中原和南方地區相對安定,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契丹、女真、黨項等少數民族崛起擴展之際,也在不斷汲取中原先進文明,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漸交融,大大豐富了華夏文明;兩宋時期,農業和手工業大大發展,市民階層興起,商品經濟蓬勃發展,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三項重大發明與應用以及海內外貿易必起,中國科學技術處于當時世界文明的高峰;兩宋統治者推行“重文輕武”的國策,推動了文化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宋元時南方農業發達的原因
宋朝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相當驚人。據蒙文通先生考證,唐時平均每畝產量約1.5石(唐比漢代高50%),而宋代平均每畝產量約2石,比唐代高約30%。經濟作物無論種茶、種棉、種植甘蔗、栽桑養蠶均產量高于唐。生產分工也很仔細,其主要表現在經濟作物上,比如宋代的茶葉生產,在秦嶺兩淮以南的地區出現了以專門種植和加工茶葉為生的園戶,而且產量頗豐。而農產品種類也有明顯增多的跡象。
宋朝對傳統農作物也是大為推廣,尤其是小麥在南方的推廣尤為顯著。而水稻在北宋時的淮河黃河流域也進行了推廣。同時,棉花種植也普遍推廣了。南宋后期棉花種植從兩廣和福建擴展到了長江流域(甚至北宋時期還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憂貧”之說),南方農業生產水平已超過北方。
宋元時南方農業的發展:
1.工具的革新:開始使用不同土壤的圓頭、尖頭和犁鏵。為了解決耕牛的問題,有些地區使用了人力操作的踏犁。
2.農業作物的種植:北方的粟、麥在江南大量種植。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也傳播到了江淮流域。
3.經濟作物的種植:棉花、茶樹的種植得到推廣。農產品的商品化加強。
4.產量的進一步增加。“蘇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的蘇州和湖州成為重要糧倉。
經濟重心的南移對農業的影響:
中國的糧食生產結構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就以粟稻為主,所謂“北粟南稻”,由于隋唐以前,中國的經濟重心一直是在北方的黃河流域,所以粟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種格局到了隋唐時期,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開始被打破。稻逐漸取代粟在糧食供應中的地位,麥緊跟而上,與粟處于同等的地位。形成了稻粟麥三分天下的局面。到了宋元時期,稻麥的地位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唐宋以后,南方地區各種土地的利用形式不斷出現,加上大量的旱地改為水田,擴大了水稻的種植面積,同時耕作技術的不斷提高,也大大地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量,這使得水稻在全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扶搖直上。在水稻向北方擴展的同時,麥類作物也在早有麥作種植的南方地區,由于有各級政府的鼓勵而得以發展。宋代,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他們把原有的飲食習慣也帶到了了南方,社會對麥類的需要量空前增加,以及佃戶種麥所能獲得的實際利益,因而促進小麥在南方的種植達到了高潮。南宋紹興(1131-1162)初,出現了“竟種春稼,極目不減淮北”的局面。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稻麥二熟制。在稻麥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的同時,芝麻、油菜等也開始成為重要的油料作物。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