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本”指農業;“末”指工商業(商業)。 政策:重農抑商;
(2)表現:出現瓦子(專門的娛樂場所);服務業發展;夜市繁榮。
影響:打破坊市界限。經濟功能增強。
(3)發展:商業市鎮繁榮;出現地域性商人群體(徽商)。
關系:互相促進。
解析
(1)依據材料一“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可知是農業;依據“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可知“末”指工商業。第二小問依據材料二“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可知是重農抑商政策。
(2)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三“馬行北去舊封丘門外祅廟斜街州北瓦子”可以得出出現瓦子‘依據材料三“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飲食”’可以得出是服務業發展;依據材料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可以得出夜市繁榮。第二小問影響依據材料和所學可知是打破坊市界限以及經濟功能增強。
(3)第一小問依據材料四“四方商賈輻輳,廛市蟬聯”可以得出商業市鎮繁榮;依據材料四“多徽商僑寓”可以得出出現地域性商人群體。第二小問關系依據材料和所學可知是互相促進。
擴展知識
重農抑商或崇本抑末,是中國古代多個王朝推行的基本經濟政策,它的產生既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也存在著一定的暫時性。重農抑商政策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重農抑商政策的內涵重農”的內涵可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即重視農業;“抑商”的內涵則比較復雜抑商并不意味著要取消商業,其人可以,其業不可廢。所謂抑商,可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要抑制富商大賈任意兼并農民,以便把商業資本的活動限制在不觸動統治階層利益的范圍之內,這屬于調整官司關系的問題;二是要抑制中小商業者和獨立手工業者人數過多增加,把社會上從事工商業的人數限制在不影響農業生產的范圍之內,這屬于調整農商關系的問題。
抑制商人資本真正由言論變成行動并取得成功的是戰國中期的商鞅變法。商鞅抑商的目的是為了重農,重農抑商是相互結合的一套完整的政策。重農非抑商不司這是因為在當時的兼并戰爭中,最緊要的是兵和糧,兵和糧又以農民的力役和力耕為來源,然而作為國家富強基礎的農民,卻處于最困苦的地位。要穩定農業勞動力,讓農民安于生產,不棄農經商,保證工農商各業人口比例的合理性,就迫切地需要抑制商人的活動,不讓商人過度地剝削農民而逼使農民失去生產的條件。在當時實際情況下,抑商的確是一個重要手段。
商鞅的抑商政策包括處理農商及官司關系,具體做法有直接制止農民棄農經商,從法令上規定不許國內從事商技巧的人自發增加;征收重稅使高額利潤由私商之手轉歸國家來掌握;國家獨占山澤之利,實行鹽鐵專賣;管制糧食貿易,不準商人插手糧食買賣;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商鞅的抑商政策,實質是以官營商業為主、私營商業為輔的政策。私營商業不能自由發展,而要受到國家的干預和控制。
總的來說,商鞅的重農抑商政策收到顯著的效果。由于務農受到獎勵,而山澤工商之利集中于國家之手,農商關系得到調整,非農業人口減少,農業勞動力增加,農業生產得到發展,國家財政收入得到增加,軍事實力也顯著增強。商鞅以后,韓非子主張財富集中于國家,而反對“足民”,與商鞅的由國家來干預經濟的政策則有共同之處。韓非還抨擊商人,盡情地揭露奸賈的丑惡行徑。他把商人罵成是蠹蟲,抑商已達到異常偏激的程度。韓非把工商業一律稱為“末”,比商鞅的“末”字范圍一技巧游食又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