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老師回應學生追車送別,在我國,也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完成,但是全面教育脫貧仍然是我們需要花大力氣改善和努力的方向,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里,仍然有不少地方教育資源匱乏,好在越來越多的支教老師們加入了這場教育脫貧攻堅戰。
支教老師回應學生追車送別
近日,四川涼山昭覺縣特布洛鄉浙建希望學校,天剛蒙蒙亮,支教老師何雨情離開學校的時候到了。10多天前,她重返學校看望去年曾支教過的孩子們,又要離別,為了不讓孩子們傷心,她想趁一大早悄悄離開。
(何雨情與學校的孩子們)
令她意外的是,孩子們不知從哪位老師那里打聽到了她要離開的消息,早早就等在校門口送她。車開動后,孩子們紛紛揮手跟她告別,一路追著車跑,嘴里不停喊著“何老師再見!”,還有學生忍不住悄悄抹淚。
“不要跑~拜拜~”
“回去吧!我們可以開視頻聊天”
看著孩子們的身影,車里的何雨情百感交集,不停勸他們快回去。她告訴記者,自己一度想讓開車的老師停車“但我怕下車了以后,他們會更難受,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孩子們一直追到車輛消失在自己的視線為止。
當初為何來這里支教?背后是朋友的遺愿,今年27歲的何雨情說,自己當初來這里支教,很大原因是為了完成自己和朋友共同的心愿。
2016年,何雨情在涼山做志愿者時,結識了來自江蘇的張曉林,因為共同的志趣,兩人成為好友。
(何雨情與張曉林合影)
2014年,因為一次偶然的自駕游,張曉林踏上公益之路。
一開始,他給大涼山的孩子們募捐和派發物資,山區孩子們艱苦的學習環境也深深刺激著他。“那邊很多孩子要走三四個小時去上課,特別遠”何雨情說,張曉林漸漸意識到教育才是幫孩子們改變命運的根本。此后,他開始通過個人力量募資給大涼山修建希望小學,在各地愛心人士的幫助以及當地教育部門的支持與配合下,截至2020年,張曉林一共幫當地修建了39座希望學校。
(張曉林與孩子們合影)
同時,他還廣泛招募支教老師為山區孩子們上課,感染力強的何雨情也是他一直鼓動去當地支教的人員之一。只是因為工作太忙,何雨情久久未能成行。萬萬沒想到的2019年2月,張曉林被確診肝癌,2020年正月初七就離開了他所熱愛的世界。
“我覺得對他滿心的愧疚,一直答應他要去做支教老師,但一直沒能夠兌現。”何雨情說,2020年11月自己毅然再次去到大涼山做起了支教老師,兌現了對朋友曾經的諾言。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接下來她有個新計劃。何雨情所支教的昭覺縣特布洛鄉浙建希望學校一共有120多名學生,但只有3名正式的老師。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的她來到這里后,既教四年級的語文,又給大家上起了美術、音樂和舞蹈課。
“因為這個鄉村小學里只有語文、數學科目,其他的科目基本沒有,我就想豐富一下大家的知識”
孩子們的善良、懂事和對知識的渴望讓何雨情深深愛上了這片土地,也深深體會到了能夠改變山里孩子的就是教育,她已經跟孩子們約定每年都會重返學校給大家上課。
與此同時,她也意識到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我當時從大涼山回來一心想要成立一個合法合規的支教公益平臺,讓想捐款的人可以有平臺去支持鄉村教育,也讓那些想做支教老師的人能夠去奉獻他們的熱血。”
“挺難的,真的挺難的”何雨情坦言,這段時間她不斷在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大家也遇到了很多需要去逐個擊破的關卡,“每一次我感覺好難的時候就去看看孩子們的一些視頻就會給我一些動力。”
網友:這份師生情單純而美好!
以上是有關支教老師回應學生追車送別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伙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