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高考季,考生們都非常認真努力的復習相關的科目,提高自己的成績,但是部分考生會擔心高考作文自己寫的不好,得到較低的分數,小編今天為大家收集整理了高考滿分作文的相關資訊,歡迎大家閱讀。
高考滿分作文一
我看管仲
有人認為,英雄應是站在榮耀之巔,享受無上的榮光和贊美。但我認為真正的英雄應是這樣的。
春秋戰國,硝煙彌漫,中原各國自相殘殺。國內明爭暗斗,北狄、南蠻、東戎、西夷大舉侵犯中國。舉世皆濁有一人獨清;眾人皆醉,有一人獨醒。“微管仲,吾將被發左衽乎!”管仲,于戰火紛爭中崛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他先前侍奉于公子糾,面對公子糾的敗落,他面臨一個問題:死或不死。是用死亡來表達自己的忠心赤膽,亦或是保全姓名于亂世,完成自己治世之理想?他的同僚選擇了死亡:召乎死之。而管仲則選擇了后者:管仲請囚。他深知,他不能死,他要為更偉大的事業而奮斗,他不拘于此小節。“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他贏了,他贏得了齊桓公的信任,任卿相。助小白完成了北杏之盟、荊之盟,齊侯會宋公、衛候,會陳人、蔡人等一霸春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這才是真正的英雄,不拘于小節,有偉大的抱負和理想,并有與之匹配的才華。管仲,于民族大義中抉擇,以仁為本,解救中原!狄人伐邢,救亦或是不救?救,對齊有何益處?邢國遠于千里之外,路途遙遠,風餐露宿,將士疲敝,能不能贏先不說,光是外出花銷便會拖垮齊國經濟的發展。不救,狄人距齊甚是遙遠,一年兩年似乎也打不到這里來。救還是不救?管仲給出的回答是“救”“夷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宴安酖毒,不可懷也。”詩曰:“‘畏此簡書,且不懷歸’請救邢以從簡書。齊人遂救邢。”站在本國的立場考慮,自然不救為好,可是站在仁義、站在中原文化的角度來看,救,必須救,現如今禮崩樂壞,中原文化處于千鈞一發之際。若不救,將使千古仁義毀于一旦,使千年的文明消失殆盡。他深諳此理,所以“縱千萬人,吾往矣”。這才是真正的英雄,在大局面前,不顧及小家的利益。在歷史興衰面前,能敏銳察覺出時局的變化,做出有利于天下的決定,是的,是天下,不在一人,一家、一國,而是全天下。真正的英雄就是像管仲一般,能于亂世之中崛起,不拘小節,真正的英雄應以仁義為本,以天下為己任,這才是真正的英雄。
高考滿分作文二
唯才是舉,以利天下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發言的題目是《唯才是舉,以利天下》。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的故事非常感人,尤其是管鮑之交更是成為千古美談。兩人曾經各為其主,在戰場上生死相搏,但后來內戰結束,兩人相逢一笑泯恩仇,為了齊國的共同利益,成為知己,共同輔佐齊桓公,終成一代霸業,“齊桓晉文之事”于是成為后世史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在這其中,鮑叔知人善薦,主動讓賢,管仲當仁不讓,敢擔重責,無疑都值得大書特書。不過,讓我最心折的還是齊桓公。在春秋時期,君與臣的關系雖然還不像戰國之后那么等級森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有為而強勢的君主在大臣面前無疑有著絕對主導權。齊桓公即位后,面對有著“一箭之仇”的管仲,興兵討伐并將其擒殺幾乎易如反掌,但他卻不計前嫌,不但不予追究,反而給予絕對信任,將治國之權悉數賦予,這不但體現出他胸懷廣闊,而且從中可以看出他目標高遠,以天下蒼生為念,加上知人善用,作為一個國家領袖,可以說集眾多領袖必備美德于一身。這樣一個“明君”,后來能成為“五霸”之首,并非偶然。同樣的故事,在春秋時期還有另外一個版本,那就是晉平公時,祁黃羊舉薦自己的仇人解狐擔任南陽令,這一義舉被孔子稱贊為“公”。不過解狐只與祁黃羊有仇,并非與晉平公存在宿怨,因此雖然都是聽從屬下對仇人的舉薦,齊桓公要比晉文公更為難得。春秋戰國是一個大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統治者普遍重視人才、真正能夠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舉的年代。這一用人傳統在后世得到了很好的繼承。例如漢末三國時期,曹操正式提出“唯才是舉”的口號,他的競爭對手孫權和劉備實際上也是這樣做的。蜀國的五虎將里,馬超和黃忠原來都是劉備的敵人,因為劉備不計前嫌,先后歸順,為了蜀國江山浴血奮戰。劉備雖是一位“仁君”,但倘若他沒有“光復漢室”的偉大志向,恐怕也很難做到這一點。凡是胸懷天下的君主,既要有雄才大略,同時也需公私分明,大公無私,方能成就一番事業。當然,我們現在身處的是社會主義新時代,傳統的君臣關系不復存在。不過,古人在用人方面留下的寶貴經驗,其中的合理成分并沒有過時,仍須傳承。當今世界風云變幻,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來自科技實力的競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人才則是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科技興國的實質是人才興國。希望我們的各級用人單位對此有深刻的認識,多向齊桓公學習,以對民族和國家高度負責的精神,善用人才,重用人才,這樣我們一定能迎來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我的發言完了,謝謝大家。
高考滿分作文三
以樂怡情,以樂育人
西塞羅曾言:“我對理想的追求,是以善為歷程,美為最終目標的。”而音樂,正是善與美的完美結合。和諧的旋律、變化的節奏,音樂陶冶性情、滋養靈魂;飽滿的情感、蘊藏的思想,音樂亦能催生勇氣、振奮精神。以音樂之美怡情,進而以音樂之善育人,方能收獲盡善盡美之效。
“八音合奏,終和且平。”音樂之美,在于其優美的旋律與律動的節奏。“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曲琵琶,或急或緩,或高亢或低吟,攝人心魄;“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二十三弦之器,卻能遍擬萬物之音、縱攬天地之聲,扣人心弦;“羌管弄晴,菱歌泛夜”,這是江南的婉約軟語,如千回百轉之淙淙流水,輕吟于心田;“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這是塞北的鏗鏘曲調,如鋪天蓋地之滾滾黃沙,響徹于心間。從古時的“宮商角徵羽”,到西方的“哆來咪發唆”,人們對于音律、和弦、節奏等等的要求與體驗是具有普適意義的。音樂本身就是一門美的藝術,那些渾然天成的規律是自然賜予世間的禮物,更是人類自身智慧的結晶。
“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音樂之美,也在于其朗朗上口的歌詞與其背后深刻的思想。除了單純作為一種傳遞聽覺愉悅的工具,音樂亦是創作者們表達自我、尋找共鳴的手段,以特定技巧修飾其表達、強化其主題,才能更易于記誦與傳播。是“詩三百”中的重章疊句,以和諧的音韻流傳下先民們“在河之洲”的淺唱低吟;是《義勇軍進行曲中》“起來!起來!起來!”的反復強化,以簡潔而有力的呼喊宣告出中華兒女保家衛國的決心;“炮彈要在天空飛多少次,才能被永遠禁止”,鮑勃·迪倫在其民謠音樂中發出如詩般的追問……音樂,何嘗不是訴說與表達,何嘗不似詩詞與文章?
“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音樂之美,更在于其真切動人的情感與飽滿充沛的精神。在命運的考驗面前,盲藝人阿炳以《二泉映月》盡傾悲慟之情,亦讓后人為其潸然淚下,失聰的音樂家貝多芬以《命運交響曲》盡顯不屈意志,亦為后世留下無盡的精神寶庫;在歷史的風云之中,莊重典雅的禮樂之音在“雅樂治國”的西周盛世中誕生,高亢震撼的《馬賽曲》從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中走來;在時代的召喚之下,《我和我的祖國》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凝聚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價值認同,《飛天》引人夢回絲路,奏響新時代合作共贏的和平樂章……音樂本是個人的藝術結晶,而其背后的情感與精神能喚起世人共鳴、響應時代需求、折射社會變遷,因而具有了更高遠的現實意義與傳世價值。
“推開美的晨門,我走進善的領域。”一如孔子在陳絕糧之時仍弦歌不絕,你我亦能讓音樂成為寂寞時、困厄時、迷惘時靈魂的伊甸園、心靈的桃花源、精神的助推器。愿你我在優美的樂聲中深耕心靈的牧場,在激昂的曲調里拔節精神的高度,由美及善,方為至境。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的信息,更多熱點請關注可圈可點網站。
【高考滿分作文 高考滿分作文欣賞】相關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