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可以提升素質、學習可以開啟智慧,學習是面對競爭激烈的需要。531系統已成功上線,但同時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學習和發掘強大系統的潛能。下面是明月秘書網小編為您推薦2023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心得體會的內容,供大家參考閱讀,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
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心得體會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第__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給袁隆平、鐘南山、葉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中強調,希望全國科技工作者弘揚優良傳統,堅定創新自信,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科技是國之利器。科技工作者們不斷攀登科技高峰,國家才能戰勝一切困難登上創新創造高峰,才能走向發展高峰。有一支矢志報國、一心為民的科技工作者隊伍,是國家之幸、人民之幸。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正是有以鐘南山、李蘭娟院士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們勇敢地“逆行”,冒著生命危險戰斗在一線,提出疫情防控的寶貴意見正確措施,才在第一時間為全國人民撐起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科技“保護傘”。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后,廣大科技工作者們仍夜以繼日堅守在攻關戰線上,為疫情防控斗爭提供科技支撐,讓全國人民看到了徹底戰勝疫情的希望。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新中國成立以來,無數優秀科技工作者滿懷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情厚愛,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毅然歸國參與祖國建設發展。很多科學家甘愿隱姓埋名數十載,為人民幸福、民族復興而扎根艱苦邊遠地區、扎根基層一線。錢學森、鄧稼先、于敏等科學家們,他們矢志不渝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斗終身,他們是新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見證者,更是創造者,他們將永遠被國家、人民銘記、尊崇,他們身上的“科學家精神”必將在廣大科技工作者中一代代傳承下去。
實現創新發展,要堅持向科學要方法、要答案,更要建設一支有競爭力的科技工作者隊伍,在全社會形成尚賢愛才的好風氣。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時就強調,要通過改革,改變以靜態評價結果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簽的做法,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近年來,《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等重大改革舉措陸續推出,這些都充分顯示出黨中央和國家識才愛才敬才的良苦用心。獎勵創新、關愛科技人才,不能只是提升對他們的物質獎勵,而要進一步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提升科技人才的榮譽感和獲得感。要讓科研人員從繁重的行政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潛心進行科技研發,加快推動社會發展進步。
“寧愛本鄉一捻土,勿戀他國萬兩金。”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在這“大變局”中把握機遇更進一步,讓中華民族長久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創新創造是關鍵,而科技人才就是通向創新創造大門的“金鑰匙”。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覺傳承發揚“科學家精神”,不忘科技報國的使命,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讓科學技術真正造福于國家和人民。要在各行業各領域中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精神,把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融入奮斗歷程,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把科學研究做在祖國大地、做進人民心坎,讓科技之花綻放在祖國每一片土地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創新創造的磅礴偉力。
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心得體會2
科技興則民族興,功勛者照亮追夢路。近日,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國防科工局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19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他們的創新成果將助力高質量發展,強大的科學家精神更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銳意進取,肩負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歷史重任。
仰望浩瀚的科技銀河,璀璨群星照耀我們前行。拉開歷史的長鏡頭,科研成果也許會成為過去,在日新月異中“后浪推前浪”,但偉大的科學家精神永遠長留歷史的大河,在奔騰不息中載舟前行,激勵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搶占先機、迎難而上。從“兩彈一星”、人工智能到雜交水稻、青蒿素,科學正深刻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開創我們更加美好的未來;從錢學森、鄧稼先到袁隆平、屠呦呦,千千萬為人類幸福殫精竭慮,為祖國強大鞠躬盡瘁的身影前赴后繼、負重前行。“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10個來自科研生產一線閃亮的名字,將綻放愛國、創新、求實、奉獻的科學星光,開創新時代更加美好的未來。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致敬“胸懷祖國”星,照亮“科技強國”夢。中國要強盛、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科技從來都是國家民族發展的內在,愛國情懷永遠是支撐科技工作者前進的力量源泉,遠離祖國大地的科技夢只能是泡影。回顧歷史,愛國奉獻、不畏艱難一直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優良傳統。老一輩科學家錢學森、華羅庚、鄧稼先,舍棄名利、毅然回國,用忠誠踐行“一片赤心惟報國”;袁隆平、屠呦呦等科技先鋒,敢于創新、耕耘奉獻,用行動實現滿腔報國壯志;“最美科技工作者”邢繼,主持研發的“華龍一號”,鑄造了國之重器,用自主核電技術護航美麗中國建設。正是在一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努力下,我國科學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實現了“科技救國”“科技大國”到如今“科技強國”的跨越式發展。站在科技發展的關鍵期,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將個人小夢融入家國復興大夢中,點燃愛國志、奮進科技夢。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致敬“造福人民”星,照亮“科技惠民”夢。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動科技進步最持久的力量。無數優秀科技工作者始終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從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與責任出發,以無我之功耕耘人民幸福的“科學田”。他們用科技富民。姬秋梅,用科技減輕牧民勞作的艱辛,致力牦牛生產系統的研究三十多年,為西藏的“三農”發展獻計獻策。他們用科技愛民。祁興磊,讓中國人吃上健康安全、物美價廉的夏南牛肉,開創中國肉牛育種先河,填補中國肉牛品種空白。他們用科技育民。黃才發,為大山的孩子播下科技種子,長年扎根教育和農村科普工作一線,讓科技夢想的花朵在尋烏縣盛放。造福中國人民,造福世界人民,造福子孫后代,這是對科技創新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提出的根本要求。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國家民族和人民謀取幸福,要努力投身人民事業之中,奮力肩負起人民幸福的科技事業。
“開放創新,共享未來”,致敬“共同發展”星,照亮“科技共榮”夢。科學無國界、探索無止境。科學技術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博采眾長的精華,是屬于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墻內開花”如何只能“墻內香”,“百花齊放春滿園”是科技進步的本質,更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崇高追求。“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楊海燕,扎根“一帶一路”的“水電玫瑰”,在中國企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征程中綻放著鏗鏘之美。梁建英,由她及其團隊親手設計制造的動車組,讓全世界領略到中國“智”造的力量。科技發展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時代大流。當前,世界各國聯系緊密,全人類面臨著氣候變化、能源環境、糧食安全、公共衛生等復雜嚴峻挑戰,加強科技領域開放合作是必然之路。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以大愛胸懷,堅決抵制阻擋國際科技合作,固步自封的錯誤思想和做法,積極構建人類科技命運共同體,為世界發展傳播中國智慧、注入中國力量。
幸福源自奮斗,成功在于奉獻。從“最美奮斗者”到“最美科技工作者”,我們致敬最美的榜樣,更要汲取最強的精神力量。新時代,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在“科技強國”路上奮力奔跑,繼續書寫更加光輝的科研新篇,照亮更加燦爛的光明未來。
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心得體會3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科技部負責同志對《若干措施》的出臺背景、基本考慮和重要舉措,以及如何保障各項措施扎實落地等進行解讀。
一、《若干措施》出臺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有何重要意義?
青年科技人才處于創新創造力的高峰期,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加強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給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黨的二十大對加快建設包括青年科技人才在內的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提出明確要求,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對加強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作出具體部署。
青年科技人才已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青年科技人才規模快速增長,源源不斷充實科技人才隊伍。2012年至2021年期間,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數量由416.7萬人增長到858.1萬人,增加441.4萬人,年均增長7.67%。同期,自然科學領域博士畢業生總人數超過45萬人,年均增長率4.73%。近年來,我國博士后每年進站人數都超過2.5萬人,其中80%集中在自然科學領域。同時,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實施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占比達80%以上。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齡已低于45歲。北斗導航、探月探火等重大戰略科技任務的許多項目團隊平均年齡都在30多歲。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新興產業領域,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已成為技術創新的主力。
我國當代青年科技人才的職業生涯與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高度契合。培養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意義重大。2022年,科技部等五部門聚焦青年科研人員啟動實施“減負行動3.0”,有針對性地開展挑大梁、增機會、減考核、保時間、強身心五項行動,取得積極成效,起到先行先試的探索作用。《若干措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政策力度,采取更多突破性措施,必將對我國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二、制定《若干措施》有哪些基本考慮和主要舉措?
《若干措施》的制定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任務部署,針對當前青年科技人才面臨的職業早期科研支持不夠、成長平臺和發展機會不足、符合青年科技人才特點的評價機制不完善、非科研負擔重、生活壓力大等突出問題,深入科研一線開展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廣大青年科技人才和各方意見建議,努力找出“真問題”、提準“實舉措”,不求面面俱到,力求務實管用,突出可操作性,研究提出政策舉措。
《若干措施》涉及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方方面面,涵蓋青年科技人才關心的主要問題。在具體措施上,既注重思想政治引領,又注重科研支持、職業發展、生活保障服務和身心健康關愛;既注重解決當前面臨的迫切問題,又注重構建青年科技人才工作長效機制;既有原則性要求,也有量化要求。
一是加強思想政治引領。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若干措施》把加強對青年科技人才愛國奉獻、科學報國的思想政治引領放在首要位置,堅持黨對新時代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強調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科技人才,激勵引導青年科技人才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傳承“兩彈一星”精神,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實踐中建功立業,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奉獻青春和智慧。
二是強化職業早期支持。《若干措施》提出,充分發揮基本科研業務費對青年科技人才科研職業生涯的啟動助推作用,根據實際需要、使用績效和財政狀況,逐步擴大中央高校、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對青年科技人才的資助規模,完善并落實以績效評價結果為主要依據的動態分配機制。基本科研業務費重點用于支持35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開展自主研究,有條件的單位支持比例逐步提到不低于年度預算的50%。
三是突出大膽使用。《若干措施》充分落實給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更有力的支持”的要求,從引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服務高質量發展,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深入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大力培養使用青年科技人才,更好發揮青年科技人才決策咨詢作用等方面,賦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擔綱領銜、脫穎而出的機會,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舉措,支持大膽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充分發揮青年科技人才作用。
四是促進國際化發展。《若干措施》提出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出國學習交流支持力度,引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組織和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活動,講好新時代中國科技創新故事、中外科技合作故事,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國際活躍度和影響力。
五是構建長效機制。《若干措施》既注重解決當前青年科技人才強烈期盼、亟待解決的急迫問題,又注重構建促進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健康穩定發展的長效工作機制。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把青年科技人才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人才隊伍建設總體部署,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和常態化聯系青年科技人才機制。要求用人單位切實落實培育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主體責任,結合單位實際制定具體落實舉措,制定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建立和完善青年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提升自主評價能力;結合自身實際,采取適當方式提高職業早期青年科技人才待遇,加強對青年科技人才的關懷愛護。要求各類科技創新基地,如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大力培養使用青年科技人才,積極推進科研項目負責人及科研骨干隊伍年輕化,推動重要科研崗位更多由青年科技人才擔任。
三、《若干措施》出臺了哪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發展的“硬舉措”?
注重務實管用,是《若干措施》起草工作著力把握的一個基本原則。其中不少措施都明確了定量化的要求,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部分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在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方面。規定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應急科技攻關大膽使用青年科技人才,40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擔任項目(課題)負責人和骨干的比例原則上不低于50%。鼓勵青年科技人才跨學科、跨領域組建團隊承擔顛覆性技術創新任務,不納入申請和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限項統計范圍。穩步提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青年科技人才的資助規模,將資助項目數占比保持在45%以上,支持青年科技人才開展原創、前沿、交叉科學問題研究。
二是在深入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方面。規定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進一步擴大青年科學家項目比例,負責人申報年齡可放寬到40歲,并不設職稱、學歷限制。對組織實施高效、高質量完成任務目標的優秀青年科研團隊通過直接委托進行接續支持。經費使用可實行包干制。
三是在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大力培養使用青年科技人才方面。鼓勵各類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面向青年科技人才自主設立科研項目,由40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領銜承擔的比例原則上不低于60%。青年科技人才的結構比例、領銜承擔科研任務、取得重大原創成果等培養使用情況納入科技創新基地績效評估指標,加強績效評估結果的應用。
四是在青年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方面。明確要求不把論文數量和人才稱號作為機構評價指標,避免層層分解為青年科技人才的考核評價指標。
四、在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參與科技決策方面《若干措施》采取了哪些措施?
青年科技人才精力旺盛、思維活躍、知識更新快,一些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能夠及時準確把握前沿領域和新興技術的變化趨勢。吸納更多青年科學家群體參與科技決策咨詢,既有利于推動科技決策民主化、科學化,也是發現和培育戰略科學家后備人才的重要途徑。
《若干措施》積極回應廣大青年科技人才的期盼和訴求,提出針對性舉措。一是擴大科技評審專家庫中青年科技人才的規模。要求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積極推薦活躍在科研一線、負責任講信譽的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進入國家科技評審專家庫。二是增加評審專家組成中青年科技人才的比例。規定國家科技計劃等項目指南編制專家組,科技計劃項目、人才計劃、科技獎勵等評審專家組,以及科研機構、科技創新基地等績效評估專家組中,45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占比原則上不低于三分之一。三是推動各類學術組織吸納更多青年科技人才。高層次科技戰略咨詢機制、各級各類學會組織應根據需要設立青年專業委員會,推動理事會、專家委員會等打破職稱、年齡限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多層次參與學會組織治理運營。
五、在加強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的大背景下,如何保障《若干措施》落實落地?
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和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強化與相關部門和各地方的協同聯動,統籌教育、科技、人才資源,加強對用人單位的指導和服務,調動各方積極性、主動性,推動青年科技人才工作體系化、創造性開展,確保各項措施落地實效并形成長效機制。
一是廣泛深入開展政策宣傳解讀。組織新聞媒體和科技管理、人才等領域專家通過新聞報道、專題訪談、解讀文章等形式進行廣泛宣傳和深入解讀,提高政策知曉度和關注度,推動政策措施有效執行。
二是督促各地和用人單位進一步細化落實。督促各地把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人才隊伍建設總體部署,根據各地實際,加快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和常態化聯系青年科技人才機制,抓好政策落實。鼓勵指導用人單位切實落實主體責任,結合實際細化具體舉措,健全工作體系和配套制度,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培養使用能力。
三是開展動態評估和跟蹤研究。組織專業機構適時對措施落實情況和效果開展評估,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做法,分析解決難點問題。動態跟蹤國際青年科技人才政策發展動向,持續開展青年科技人才重點問題和政策研究,推動青年科技人才工作機制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