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不單單是一條交通線路,更是人民心中的希望之路;它連起村寨,連起世界,連起人們的心,使得共富不單是口號,使得人們更加團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2023鐵路大道崢嶸心得體會最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閱讀。
篇一:鐵路大道崢嶸心得體會
觀看《大道崢嶸》第一集后我頗有感觸,紀錄片中講述了成渝鐵路修建的一系列歷史背景和艱難的經歷。短短的一集紀錄片背后承載的究竟是一段怎樣令人難忘的歷史呢?作為巴蜀兒女,成渝鐵路的滾滾車輪、汽笛的轟鳴聲見證了我們生活的改變。我為自己身在成渝線通車后的年代而感到無比幸運,可我又因未生在那個可以投身到修建成渝鐵路最艱難的年代而感到遺憾。這種矛盾感我也不知道如何形容,那些寶貴的經歷或許是每一個熱血青年都渴望和向往的。
看著紀錄片中老前輩們講述他們回憶的畫面,從老前輩們真誠的話語中、從被熱淚充盈的他們的眼睛里都在向我們訴說著那段非凡經歷的意義。我那些關于成渝鐵路的記憶又涌上了心頭,20__年我有幸聽過孫貽蓀前輩的一堂課,在那堂的入路課中,我竟然感受到了一種似乎與他年齡不太相符的生動感和青春感。他講述著那個接到未知命令后背著背包跑到成渝鐵路開工動員大會現場的少年、那個一手拿槍一手拿鎬一邊修鐵路一邊對抗土匪的少年、那個和沿線百姓一起找送材料一起修路架橋的少年……說起這些可以看到孫老眼里閃爍的屬于少年的光芒,從他時而略帶哽咽卻又無法停止回憶的話語中,我感受到那是我離那個年代最近的一次,和孫老一樣我也久久不能平靜。他說把這些經歷講給年輕人聽,是有意義的,這既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現在十分愿意做的事。那堂課我至今難忘。看到孫老和幾位老前輩再次出現在紀錄片中我激動不已、熱淚奪眶而出。我感念他們的不易也感謝他們的堅守。
陪新中國走過70載的成渝鐵路雖生而不易,但注定不凡!成渝鐵路的修建過程就是中華兒女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體現,這些經歷凝聚成永不磨滅的“成渝精神”不僅影響了這些老前輩的一生,也還在影響著無數的巴蜀兒女。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成渝精神”早已在巴蜀兒女的血液中翻滾又沉淀著。希望有更多的人不忘歷史,將“成渝精神”繼續發揚延續下去。作為新時代成渝人,我將銘記歷史,用青春和熱血繼續書寫屬于我們的成渝故事。
篇二:鐵路大道崢嶸心得體會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為了走出盆地,走出大山,一代代的川渝人民為此奮斗不止,前仆后繼。在1903年,清政府就有興建川漢鐵路的意向,而它的西段就是成渝鐵路。次年,官辦川漢鐵路總公司成立。這是全國最先成立的省級鐵路公司,也是全國和全川人民爭取路權斗爭的第一次勝利。1911年,清政府以“鐵路收歸國有”為名,侵占了成渝鐵路筑路股款,又將川漢鐵路的筑路權出賣給西方列強,引發了保路運動,成為了推翻清王朝最響亮的前奏。到1936年,國民政府成立了成渝鐵路工程局,次年開始修筑。其后的十四年里,四川人民為這條望眼欲穿的鐵路集資、捐款、捐糧。國民政府卻以修路為借口,搜刮民脂民膏,結果只在地圖上畫了一條“虛線”,一寸鋼軌未鋪。一條鐵路從清末修到了新中國成立前夕也不見影蹤,各種勢力登臺轉場的背后,既不是為了人民,也不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
“自古蜀川多險道,而今天塹變通途。”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為了西南人民,決定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興建成渝鐵路。以修建成渝鐵路先行,帶動百業發展,幫助四川恢復經濟。體現了黨中央極具前瞻性的戰略考量。1950年6月15日,成渝鐵路開工典禮在重慶舉行,鄧小平、賀龍等領導人出席,賀龍將一面繡有“開路先鋒”4個字的錦旗授予筑路大軍。這四個字落在了成鐵人的眼里,更是記進了成鐵人的心里。
“風雨多經志彌堅,關山初度路猶長。”再苦再難也要修好成渝鐵路,這是中國人的決心,是中國人的志氣,是中國人骨子里的堅韌!歷經戰火洗禮后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在國家財政相當困難之際,要第一次靠自己的力量建一條難度高、跨度大的鐵路,背后的艱難與執著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即便因朝鮮戰爭爆發,國家在唇亡齒寒的特殊局勢下,也沒有因此停下對成渝鐵路的修建。年逾花甲的鐵道工程專家藍田主動請纓,重回工程現場,留美鐵道工程專家劉家熙也回到祖國為修建成渝鐵路作貢獻,共和國第一代鐵路專家為此鞠躬盡瘁、嘔心瀝血。十萬軍民建設者越險峻、跨天塹,沒有炸藥就自己制,沒有鋼軌就自己軋,就連沿路百姓都捐出了自家的壽材板以解枕木之急,雄關漫道真如鐵的考驗,擋不住開路先鋒們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決心。經過不懈的努力奮斗,1952年6月13日成渝鐵路修建竣工,四川人民盼望了半個世紀的成渝鐵路終于在共產黨執政的時代修成了。當火車的第一聲汽鳴聲響起時,猶如一聲驚雷響起在每一位建設者、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頭,開啟了一個屬于新中國鐵路獨立自主的時代。
“薪火相傳光不絕,長留雙眼看春星。”成渝鐵路的通車,給川渝人民以至全國人民都帶來了極大的收益和信心,改革開放以后連接成渝兩地的鐵路不斷升級,成渝鐵路已進入更加高效快速的高鐵時代。過去的鐵路人為了成渝鐵路,在此揮灑汗水和熱血,如今的我們也要傳承紅色基因,繼續扛著“開路先鋒”這面光榮的旗幟,聚焦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歷史使命,大力弘揚“堅守、實干、創新、奮進”的成鐵精神,堅持黨的領導,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篇三:鐵路大道崢嶸心得體會
《憶崢嶸歲月,學奮斗精神》
《大道崢嶸》以視頻的形式,通過一個雄渾有力的聲音向我們娓娓道來西南鐵路發展歷程。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們的先輩們不屈不撓的進行著社會主義建設,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捍衛初生的人民政權,在一窮二白的困境下,迸發出了自強不息的創造偉力,伴隨著一件件舉世矚目的壯舉,一樁樁謳歌不盡的感人故事,中國人民最終實現從站起來到強起來的綜合國力的提升,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一路繼往開來走向改革開放,走向繁榮復興。
做為一名奮戰在一線的鐵路人,我覺得自己十分的幸運,能夠在自己的青年時期看到《大道崢嶸》這樣飽含教育意義的作品,啟發了我,激勵了我,同時我也得以從這部作品中窺見到了精神的力量,面對困苦艱難的自然環境,先輩們總想著的是如何克服,如何利用自然規律去解決,雖然他們都已經遠去,但是他們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所展露出的那種智慧和抗爭精神,至今可以滋養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
在一線的生活工作中,我時常思考,在曾經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是以何種的毅力何種的斗志去面對面對生活與工作。在紀錄片中看著那些為了祖國繁榮昌盛而獻出生命獻出大好年華的人,我陷入沉思;看到先輩們克服挑戰完成了人民重托時我同他們一道開心和激動;看著在歲月的更迭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感到自豪。先輩們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號召下積極探索和遵循自然的客觀規律改造自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在國家的建設綱領下全國各族人民一道與天共同奮斗,與地共同奮斗,與人共同奮斗,最終得以在最短的時間里完成了時代的重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先輩們在貢獻自己力量乃至自身生命的同時,他們也在延續著一種中國自古以來便一直存在的,生而為人的抗爭精神,他們通過不屈不撓的抗爭戰勝挫折,直面困難,勇挑重擔,今天看到他們的故事,我有了自己的感悟,挫折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難以跨越,我們需要以一種樂觀的心態去應對,攻克難題,把挫折當成是我們磨煉心志、提升能力的一次機會。懷揣勇者的心,不輕言放棄,挫折于我們而言就永遠只是過程,人生中也正因有它的存在,才讓我們變得更強大、更優秀。
篇四:鐵路大道崢嶸心得體會
觀看《大道崢嶸》后我頗有感觸,紀錄片中講述了成渝鐵路修建的歷史背景和艱難的修建經歷。
作為巴蜀兒女,成渝鐵路的滾滾車輪、聲聲汽笛見證了我們生活的改變。我為自己身在成渝線通車后的年代而感到無比幸運,可我又因未生在那個可以投身到修建成渝鐵路最艱難的年代而感到遺憾。這種矛盾感我也不知道如何形容,那些寶貴的經歷或許是每一個熱血青年都渴望和向往的。
陪伴新中國走過70載的成渝鐵路雖生而不易,但注定不凡!成渝鐵路的修建過程就是中華兒女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體現,這些經歷凝聚成永不磨滅的“成渝精神”不僅影響了這些老前輩的一生,也影響著無數的巴蜀兒女。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成渝精神”在巴蜀兒女的血液中翻滾又沉淀著。希望有更多的人不忘歷史,將“成渝精神”繼續發揚延續下去。作為新時代鐵路人,我將銘記歷史,用青春和熱血繼續書寫屬于我們的鐵路故事。
篇五:鐵路大道崢嶸心得體會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是詩人李白對古時四川交通樣貌的概括。《大道崢嶸——我們走在大路上》這一部短短的記錄片,不僅帶我們回顧了西南鐵路的發展——還向我們展示了鐵路建設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高速發展——一座座車站在高山峽谷中拔地而起,一條條鐵路從無到有,并一路向前。
讓人尤為震撼的成昆鐵路,更是承載著廣大人民的希望,穿越歷史的軌跡,奉上一份令人驕傲的時光答卷。這條鐵路的建成讓我們不得不由衷的敬仰成昆鐵路的建設者們,是他們克服了一個個天大的困難,數十萬建設大軍把青春、熱血、汗水都留在了成昆鐵路修建的道路上,成昆道路建設者把工地建在了白云邊,把忠誠刻在了峭壁上,把勤奮寫入了江河中,用堅定的信念開鑿出了427座隧道,修建了991座橋梁,完善了7處展線,建造難度為當時普通鐵路的的4倍以上,成昆鐵路更是開創了18項中國鐵路之最,13項世界鐵路之最,真可堪稱為英雄之路!在技術落后,設備欠缺的情況下,老一輩鐵路人用自己的血肉,將上百座大山一座一座鑿穿,將上百條深谷一個一個填平,將上百條河流一條一條跨越,同時伴隨著各種自然因素,一邊修路、一邊搶險,克服了各種困難,經受住了大自然的各種考驗,改寫了千年蜀道歷史。
跨過悠悠的歷史長河,成昆鐵路盛名依舊,它銘記著忠誠,承載著信仰,延續著希望,身處動車時代的我們,再次回望那段艱辛的筑路歷史,畫面雖為黑白,卻難以傳達出的熱血激昂,前輩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又翻山越嶺,守山望石,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才讓這一條條穿行在大山里的鐵路暢通無阻,70年的風風雨雨,多少舊貌換新顏,而不變的只有“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初心。至此,向每一位鐵路建設革命先烈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是他們告訴我們只要有勇于克服困難的決心,天大的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作為一名成昆鐵路修建者的后代,作為一名青年職工,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成鐵人,我們將在新時代的潮流中砥礪前行,奮勇爭先,不負韶華,爭當“火車頭”,傳承成昆精神,為鐵路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篇六:鐵路大道崢嶸心得體會
觀看了集團公司歷史教育記錄片《大道崢嶸》后心中感慨萬千。回望歷史,西南鐵路歷經歲月磨洗盛名依舊,最具代表的是北起四川成都,南至云南昆明的成昆鐵路。這條綿延1100公里的鐵路飽經風霜,在西南大地上挺起錚錚脊梁,它代表著中國筑路史的奇跡,也是成鐵人精神的集中展示。
交通是一個地區發展的基礎,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石。成昆鐵路,一條穿梭在崇山峻嶺之中,令人們嘆服的代表性鐵路。427座隧道、991座橋梁、7處展線,橋隧總長度占全線長度的41。3%,42個車站建在橋梁上或隧道內,全線跨越大渡河、金沙江、龍川河等主要河流98條,建造難度為當時普通鐵路的4倍以上。成昆鐵路開創了18項中國鐵路之最、13項世界鐵路之最,這一項項榮譽為我們展現了西南鐵路前輩“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英雄氣概。當風笛在群山間鳴響那是無數西南鐵路人對堅守奉獻最生動的回答。
西南山區地勢險峻,溝壑縱橫,且自然災害頻發,極易發生塌方等自然災害,其內深澗幽谷,山石奇峰應有盡有。從前的西南山區是外國專家眼中的筑路禁區,甚至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西南山區的鐵路規劃都僅僅只是存在于地圖上的一條虛線而已。七十載的光陰,一座座車站就在高山峽谷中拔地而起,一條條鐵路干線也相繼徐徐向前鋪展,成渝鐵路、寶成鐵路、成昆鐵路、川黔鐵路、貴昆鐵路……在一條條鐵路干線的縱橫交錯下,組成了如今西南山區發達的交通脈絡。從蜀道難到蜀道通再到蜀道暢,在西南這片大山,戰山斗水是無數西南鐵路人鑄就的精神豐碑。
西南鐵路人在西南大地上的無私奉獻使得西南地區實現貧窮到富裕的巨變,列車的開通不僅拉動了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更為西南地區人民帶去希望和憧憬。一列列動車開動之時,在大山深處,文明的薪火點亮了希望,對于山區人民來說,呼嘯的列車會改變他們的際遇,使得這方閃耀著長征精神的紅色熱土沖破大山,從而實現飛躍,實現我們鐵路人和鐵路的使命。
如今西南地區已全面邁入了動車時代,復興號疾馳在祖國的大西南,成為了人們出行的首選,西南地區的各個主要城市也相繼實現了1小時、2小時通勤旅游圈,極大拉動了沿線經濟的發展。《大道崢嶸》展現了在黨的領導下西南鐵路事業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翻天覆地的滄桑巨變,及其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
二十一世紀交通進入新時代,在勇當服務和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火車頭’的背景下,作為新一代青年鐵路職工,我們必將傳承老一輩鐵路人戰山斗水、堅守奉獻、創新爭先的精神。我們必須在傳承前輩們精湛業務的同時,力求創新,把服務與奉獻融入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嚴守規章制度,嚴格作業標準,履職擔當,圍繞安全、優質扎實工作,發揮作用,以實際行動感染身邊的人,為鐵路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看完紀錄片的我思緒萬千,鐵路的意義在我心中變得更加清晰。作為西南鐵路人的接班人,我明白了鐵路不單單是一條交通線路,更是人民心中的希望之路;它連起村寨,連起世界,連起人們的心,使得共富不單是口號,使得人們更加團結。而我在鐵路工作的過程中,受到了無數鐵路前輩精神的熏陶,讓我肅然起敬。我深知應堅守鐵路人的初心,不斷拼搏,堅持創新,踏實工作。我相信未來西南鐵路將會承載著信仰,延續著希望,持續向前發展。如今西南鐵路飛速發展,但我們會永遠銘記西南鐵路前輩所留下成昆精神。
【2023鐵路大道崢嶸心得體會最新】相關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