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通過劉蘭芝與焦仲卿這對恩愛夫婦的愛情悲劇,控訴了封建禮教、家長統治和門閥觀念的罪惡,表達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愛情自主的合理愿望。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高中語文必修二孔雀東南飛課件方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教學內容分析
《孔雀東南飛(并序)》是新課程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第七課,是本單元的重點篇目。它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和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那完整的結構、曲折跌宕的情節、豐滿的人物性格及個性化的語言等具有很強的震撼力,讓我們不由自主地走進那二千多年前的社會生活,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愛情婚姻悲劇氛圍之中,由衷產生對焦、劉二人的同情與哀憐,迸發出對封建禮教家長制罪惡的憎恨。
要讓學生在閱讀文言文時能夠理解文章思想內容,逐步培養對文學作品的鑒別欣賞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反復吟詠,讀出詩歌的節奏;在誦讀的基礎上,以詩歌作品的具體內容為依據,對古詩的文字予以疏通,把握全詩的基本內容、情節發展、人物對話、中心主題、思想感情;利用與音樂的對比閱讀,教育學生深入感受文學藝術美,進一步理解本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和是非感,努力去理解作品中蘊含的社會和歷史的意義。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高一的學生普遍喜歡古詩詞,但對古代長篇敘事詩和文言文閱讀有畏難心理,學習較被動,一般等待老師的講析?!犊兹笘|南飛》成詩年代較久遠,學生對那一時期的歷史尤其是社會生活了解不多,這會影響對內容的理解和思考。但學生已學習過一些古典詩歌和文言文,大多數學生能夠在老師引導下借助注釋等疏通文本,篩選出文中主要的信息,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與人物性格。而且本詩的一個鮮明特點是故事 性 強,容易誘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可以抓住學生學習詩歌的熱情較高,也很有音樂和文藝表演才能及欲望的實際,借助音樂的功效,調動學生積極性,幫助他們主動去學習鑒賞,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設計思想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學目標,注重學生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正確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用教材教”,并達到三維目標。
“師者,所以引路、開竅、促進也;學者,所以體驗、探究、創新也。”課堂是我們的,更是學生的。應遵循新課程的理念,營造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激發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興趣和求知欲,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評價、點撥的作用,利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效率。通過適當的整合比較,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同時也借助先人的經歷,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
根據學生實際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特擬本文的教學方法為:自主朗讀——朗讀探究——朗讀比較。課前預習要求為:(1)結合注釋,疏通文意。(2)思考文章內容與思想情感。(3)播放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給學生聽。
四、教學目標
鑒賞本詩的人物對話、人物性格與思想內容,學習本詩的寫作特點。引導學生養成咀嚼回味的良好習慣,能夠熟讀成誦。通過詩作體察封建禮教毀滅恩愛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現實,感受劉蘭芝和焦仲卿對愛情追求的堅貞之情,激發學生的同情心與是非感。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理清敘事詩的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分析把握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性格的藝術手法。
2、難點:理解劉、焦愛情悲劇的根源,增強學生的同情心、是非感與生命意識。
六、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影視歌曲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運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莆仙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最后幾組鏡頭。
提問:同學們知道畫面上演繹的故事嗎?
明確:《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是封建社會中一個典型的愛情悲劇,像這樣的故事,在封建時代不足為奇,更早以前就有這么一篇描寫一個感人肺腑的愛情悲劇故事的優秀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
(解說:板書課題:孔雀東南飛(并序),有關課文的背景知識,根據需要,讓學生來介紹,教師適時補充。)
(2)播放歌曲《孔雀東南飛》MTV:
剛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東南飛》,曲調纏綿悱惻,令我們為之傷感。那么,這對恩愛夫妻——焦仲卿、劉蘭芝——緣何分手呢?
(解說:問題的提出,讓學生馬上來激情,議論紛紛。好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在營造良好氣氛的基礎上,學生的情感較易投入,思想在不時的碰撞中才有智慧的火花出現,為這節課走向成功奠定基礎。)
(二)理清詩文思路,了解課文大意
(1)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2)讓學生自讀課文并思考,自主梳理出曲折的情節和跌宕尖銳的矛盾沖突,然后小組進行合作探究交流,教師進行引導。(投影歸納的五個方面內容)
學生討論明確:①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寫劉蘭芝對焦仲卿的訴述,引出被遣之事。極寫蘭芝的才、德、能之優秀,也寫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深厚愛情,本應白頭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們離異。她優秀賢惠,為何被婆婆不容而被遣,引人產生懸疑。一開始就提出了問題,展開了矛盾。此“一曲”也。
②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寫夫妻誓別,仲卿與蘭芝告別,發誓要再接蘭芝回來。狀摹蘭芝之美貌和對仲卿的摯愛之情。隨著蘭芝的回家,問題矛盾看似已經解決,此“一平”也。
③從“入門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門”,寫蘭芝回家之后的遭遇。還家不久媒人登門說親,受到兄長的逼迫而答應“改嫁”。蘭芝“違背”誓言,節外生枝,展開矛盾,此“二曲”也。
④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寫蘭芝、仲卿為踐諾和抗爭,雙雙殉情,為全詩的高潮。矛盾沖突達到極點,同時也用以死抗爭的方式解決了矛盾。此“三曲”“二平”也。
⑤“兩家求合葬”到結尾,表達了人們對他們的同情及詩人強烈的愿望。
本詩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敘述,情節曲平交錯,跌宕起伏。從而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解說:讓學生在讀中自主梳理,體會文章的行文思路,為下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做鋪墊。)
(三)合作研究探討,理解人物形象
(解說:“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新課改的教學模式,要求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發掘學生的思維能力。)
本詩中語言文字學習上的難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詞義疏通;二是語言文字表現力。
(1)關于詞義疏通。
學生自主完成查找①通假字②文言實詞③詞類活用④古今異義⑤文言句式⑥偏義復詞后,小組進行合作探討、交流和訂正,鼓勵學生提出其他不理解的字句,教師進行引導,共同解決。
(解說: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投影這六個方面的一些例子)
(2)關于語言文字的表現力。
結合人物對話的朗讀揣摩,分析人物性格。
(解說:由學生自主合作找出詩文中主要人物的個性化語言,小組討論完成對語言的揣摩,歸納出人物 性 格,教師進行引導。)
①人物形象之一——劉蘭芝:
學生討論明確: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溫柔、賢淑、勤勞,自尊、自信、自重,有禮、有節、有度,有情、有義、有心,不為威迫所屈,也不為榮華所動,忠貞而有反抗精神。
②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學生討論明確:忠于愛情,不敢直接抗爭,只消極反抗,忍辱負重,溫情,軟弱,愚孝。
③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學生討論明確:專橫跋扈、專橫固執。
對于另一反面形象劉兄著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趨炎附勢的丑態畢露。
(解說:人物是主題的載體。對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準確把握,隨之才能深入理解主題。把人物塑造得越美,就越能體現封建家長制的罪惡,也就于能引起人們對這種制度的強烈憎恨。)
(四)進行課堂小結,加深內容理解
通過有個性的人物對話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東南飛》最大的藝術成就。全詩“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長詩也。淋淋漓漓,反反復復,雜述十數人口中語,而各肖其聲音面目,豈非化工之筆”(《古詩源》卷四,沈德潛按語)。在貫穿全篇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勞、善良、備受壓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內剛的個性。同樣的,在焦仲卿各種不同場合的話語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愛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親威逼的誠正而軟弱但又有發展的性格。此外,簡潔的人物行為刻畫,精練的抒情性穿插,比興手法和浪漫色彩的運用,都對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布置課外作業,學生自主學習
(1)熟讀并背誦“雞鳴外欲曙……二情同依依”。
(2)反復朗讀課文,對課文的人物對話多加揣摩。
第二課時
(一)抽查背誦情況。
(二)學生聽課文錄音,跟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