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這不只是一句說說而已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疫情,下面小編帶來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教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一起來看看吧。
【語言建構與運用】
學習文章選取典型事例,多角度、分層次進行報道的方法;品味文中富有詩意、飽含情感的語句。
【文化理解與傳承】
理解并傳承中國人民在抗疫行動中體現的百折不撓、眾志成城、甘于奉獻、命運與共、天下一家的精神品格。
【審美鑒賞與創造】
把握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文學性,掌握事件通訊和人物通訊的區別,理解報道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情感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把握事件通訊的寫作思路,領悟報道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情感態度。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華民族一路走來,歷經滄桑,歷經磨難。可是,我們從來不向困難低頭,反而在磨難中不斷成長,從磨難中不斷奮起。同學們應該不會忘記2020年那場全民參與的中國抗疫斗爭,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積極抗疫,勇敢對抗病魔,終在短短的4個多月的時間內,將疫情控制住,讓全國人民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這就是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精神!
讓我們一起走進通訊《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去重溫那一段恢弘壯麗的歷史。
幻燈片展示學習目標。
二、回顧歷史,創設情境
2020年4月4日5時54分,天安門廣場,國旗隨著《義勇軍進行曲》的節奏升至頂端,國歌結束后又緩緩降下,降至距離旗桿頂端1/3的位置,深切哀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用最莊嚴的方式表達對生命的敬重。
人民日報 2020年5月11日 第六版刊發《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三、讀課文,理思路
任務一:請仔細閱讀課文,梳理文章各部分主要內容,挖掘典型事件發生的原因與意義。
段落結構
主要內容或典型事件
剖析事件原因或意義
引子:寒冬再漫長也阻擋不了春天的腳步。
概述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一事件及其歷史意義。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一)我們挺過來了
用大量數據直觀展現抗擊新冠疫情取得的成效。
黨中央的領導力、組織動員力、執行力,基層黨組織、黨員和人民在疫情阻擊戰中的貢獻。
(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武漢主題燈光秀表達謝意;武漢保衛戰動用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醫療力量調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強大的生命力和顯著的優越性。
(三)災難,是觀照一個民族的鏡子
呈現不同歷史時空的“武漢保衛戰”的剪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就當代國人
優秀精神品質。
(四)一個國家對生命的態度是最有說服力的文明標尺。
4月26日,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數字清零;4月4日上午10時,舉國悼念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犧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
詮釋黨中央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許多平凡而偉大的同胞用生命踐行使命,用大愛護佑蒼生,擔起民族未來。
(五)對抗疫魔,人類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學。
強調科學防治的重要性,肯定中醫藥對抗擊疫情的重要貢獻。
疫情防控知識得以普及,人們生活習慣得以改變,科學理性的聲音為社會注入正能量。
(六)增強憂患意識,破除沉疴積弊,永遠都是進行時。
反思抗議經驗教訓,提出改變的方向與措施。
為戰勝疫情,實現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指明道路。
(七)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
報道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形勢,總結中國為全球疫苗做出的貢獻。
攜手抗疫,共克時艱的中國聲音引發國際社會廣泛共鳴,推動團結合作的中國理念和中國行動得到各國廣泛支持和認同。
(八)在磨難中成長,在磨難中奮起。
描繪新冠疫情中逐步恢復的中國途徑,回望中華民族百年滄桑的磨難歷史,展望民族復興的光明未來。
中華民族能在百年磨難的歷史中不斷前行,
是因為中華民族一直擁有不斷奮斗的力量。
文章思路結構
文章屬于縱橫交錯式的復式結構。
小結:本文從國家和人民的角度,從不同層面全面、立體地報道了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14億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一心, 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戰略成果這一歷史事件。
四、析技巧,明情感
任務二:本文在敘述中運用了許多富有詩意,飽含深情的句子,還使用了一些名言、詩句、格言式的句子,請分組按章節找出這些句子,用批注的形式賞析這些句子的使用效果。
示例:歲月靜好,只因有人負重前行;穩若泰山,源于根基堅實如鐵。
批注:采用對稱句式,指出抗疫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在于黨帶領人民上下一心,奮起戰斗;比喻手法的運用寫出了作者對中國共產黨的高度信任與贊揚,語言富有詩意又飽含作者情感。
學生展示成果,教師選重點句子師生一起賞析。
1、“為了進行斗爭,我們必須把我們的一切力量擰成一股繩,并使這些量集中在同一個攻擊點上。”(恩格斯)
批注:引用恩格斯的話強調團結的力量和作用,高度贊揚中國人民集中量辦大事的作風,肯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名言的使用使得文章的觀點有說服力。
2、從白衣戰士沖鋒在前的身影里,人們看到了“茍利國家生死以”的英勇無畏;從無數普通人堅守崗位的執著中,人們看到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從八方馳援的物資洪流中,人們看到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血脈深情;從方艙醫院里“讀書哥”的淡定中,人們看到了“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樂觀豁達……
批注:采用大量詩句詮釋抗疫期間中國人民時代精神的豐富內涵,詩句的使用豐富、充實了文章內容,使得文章更具內涵;一連串的排比增強了語言氣勢,給人一種蕩氣回腸、打動人心的力量。
3、反思,是面對災難的應有態度;改變,是面對問題的最好回答。
批注:采用格言式的句子,對疫情給予中國人的啟示進行了總結與提煉,語言簡練,富有哲理。
4、“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擔風雨”
批注:引用詩句,增強文章的典雅厚重之感,更表現了全世界人民互幫互助,攜手前行帶來溫暖與力量。
5、“武漢,從來不是一座‘孤島’;湖北,從來不是孤軍作戰。”
批注:對稱句式,“從來不是”加強語氣,突顯了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點,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小結:本文從大處著眼,從小事入手,站在全局的高度將回顧與總結、敘事與思考融為一體;采用概括式敘述的方式,夾雜運用了大量名言、詩句、格言式的句子議論抒情。文章語言典雅厚重,不僅熱情謳歌了面對疫情時中國共產黨人的擔當與責任,更肯定和贊揚了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上下一心,團結一致抗疫的精神。全文視野宏闊、思辨深刻。
五、細辨別,明差異
任務三:比較《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和《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以這兩篇文章為例概括人物通訊與事件通訊的異同。
六、作業
2021年,德爾塔病毒席卷全國,感染者數量短時間內急劇攀升,感染范圍不斷擴大。危急關頭,政府緊急采取措施隔離病患,積極救治。在醫務人員和基層社區領導干部的日夜高強度工作下,疫情得以控制。正是這些逆行者不顧個人安危,忘我工作,與時間賽跑,才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請以《2021年(某地)抗疫記》為題寫一篇事件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