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一所985,211,雙一流A,國家重點,一流學科建設大學,學校辦學實力強,校園環境優美,學校共開設11個學院,31個本科專業,那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牌專業有哪些?學什么專業好?
今天為考生家長們盤點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專業排名,這些都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最好的專業,也是優勢特色專業,志愿填報熱門選擇的專業,就業率高,薪資待遇前景都不錯!
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牌專業名單
2022年國家級特色專業10個:數學類、物理學類、電子信息工程、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科學、地球物理學、信息安全、軟件系統設計、嵌入式系統設計
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專業排行榜(國家級特色專業)
注:篇幅有限,以下為部分專業介紹,更多請前往模擬志愿填報頻道查詢!
1.數學類
2.物理學類
專業名稱:物理學
物理系(2系,原名技術物理系)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958 年建校時即設置的系之
一。首任系主任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施汝為擔任。
先后還有馬大猷、嚴濟慈、錢臨照、朱洪元、曾澤培、王守覺、章綜、李蔭遠、張宗燧等
著名科學家在物理系任職、任教,他們為物理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64年,與生物物理
系、地球物理系、物理教研室合并組成物理系。1978年系調整時物理系保持半導體物理與
器件、低溫物理、磁學、固體發光、光學等物理專業。
目前物理系有物理學、應用物理學(凝聚態物理方向,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方向),光信息科學與技術三個本科生專業和凝聚態物理、 光學、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和物理電子學四個博士點。其中凝聚態物理、光學是國家重點學科。物理系是國家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和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培養基地。
物理系現有教職工92人,其中教授23人(院士1名,博士生導師15名); 副高級職稱30人。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了物理學科從基礎到專業一系列課程。
40多年來,物理系為國家培養高級專門人才 3800 多名(其中研究生200多名)。畢
業生遍及全國,已成為各個崗位上的骨干力量。他們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
院院士趙忠賢,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震西、陳立泉、許祖彥,還有著名企業家和國家政府部
門的負責人。 目前在校本科生348名,碩士研究生197人,博士研究生89人,代培研究生
195人。
現有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安徽省光電子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超導研究所、光子技術研究所、強激光技術研究所、微電子學實驗室、 激光生物實驗室等科研機構。 1996年以來已承擔了國家重大基礎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國家863高技術項目,中科院創新工程重點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科研任務。郭光燦教授擔任國家重大基礎項目(973)的首席專家。1996年以來已取得科研成果20多項,獲省部級科研獎5項,發表學術論文1000多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500多篇。
3.電子信息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現代電子技術理論、通曉電子系統設計原理與設計方法,具有較 強的計算機、外語、相應工程技術應用能力以及在本專業領域跟蹤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的能 力,能在信息通信、電子技術、智能控制、計算機與網絡等領域和行政部門從事各類電子設備和信 息系統的科學研究、產品設計、工藝制造、應用開發和技術管理的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電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學習信息獲取、 信號處理、信號傳輸以及電子信息系統設計、應用開發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接受電子工程、信息工 程、計算機輔助設計實踐的基本訓練,掌握電子設計、信息處理、應用開發和集成電子設備及信息 系統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愛國敬業精神、豐富的人文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 感,追求卓越;
2.具有從事電子信息工程領域科學研究、工程設計、技術服務等工作所需的數理知識和其 他相關的自然科學知識;
3.具有良好的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和服務意識;
4.掌握信號與系統、電子技術、電磁場與電磁波、信息論、計算機基礎等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5.掌握電子系統、信號處理、信息傳輸等基本分析、設計、開發、測試和應用的基本知識,具 有集成電子設備及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具有綜合運用科學理論和工程技術分析解決工程問題 的基本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對產品、技術與設備進行研究、開發、設計和技術改造或創新 的初步能力;
6.熟悉信息產業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企業管理的基本知識;
7.了解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發展動態和行業需求;
8.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9.具有較強的繼續學習能力;
10.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備信息獲取的能力;
11.具有較好的組織管理能力、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溝通能力以及良好的團隊意識 和合作精神。
主干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
核心知識領域:電路分析基礎、信號與系統、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路、電磁場與電磁波、通信 原理、微型計算機原理、數字信號處理、信息論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環節。
主要專業實驗:電子電路實驗、通信原理實驗、微型計算機原理實驗、綜合性電路系統實驗、 創新系列實驗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或理學學士。
4.化學
化學系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和突出的科研成果。現有教授24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7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副教授18人。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J.M. Lehn教授擔任名譽教授,18名國內著名學者受聘擔任兼職教授,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7名。該系每年爭取到的科研經費(特別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在國內外著名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在全校名列前茅。錢逸泰院士領導的科研小組已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Science》上發表了兩篇文章。劉有成院士領導的科研小組在物理有機化學領域取得了重大成果。
化學系主干學科為:化學。本科設化學專業,研究生設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和有機化學三個博士點和碩士點,并可接納博士后研究人員,目前在該系就讀的本科生215名,碩士生共92名,博士生71名,博士后研究人員3名。
化學系的骨干課程有:高等數學、普通物理、物理實驗、線性代數、數理方法、概率統計、電子技術基礎及實驗、計算機系列基礎、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結構化學、化學工程、配位化學、化學信息學、環境化學等。
化學系積極關注化學與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的交叉,及時將邊緣學科的最新進展介紹給全體學生,培養的學生具有堅實的數理化基礎、前沿的專業理論和精良的計算機操作和化學實驗技能。80%以上的學生被國內外著名大學的研究生院錄取,其余學生為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和國內大公司聘用。
化學系的主要科研方向有超導材料、納米化學、生物無機化學、稀土配位化學、化學鍵理論、超分子化學、物理有機化學、生物有機化學、天然產物化學、有機合成化學、分析科學、計算機化學(化學信息學與分析儀器)、環境分析化學、生命分析化學等。
5.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學科:工學
門類:電氣信息類
專業名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系統地、較好地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計算機硬件、軟件與應用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能在科研部門、教育單位、企業、事業、技術和行政管理部門等單位從事計算機教學、科學研究和應用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高級專門科學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從事研究與應用計算機的基本訓練,具有研究和開發計算機系統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計算機系統的分析和設計的基本方法;
3.具有研究開發計算機軟、硬件的基本能力;
4.了解與計算機有關的法規;
5.了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獲取信息的能力。
主干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主要課程: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邏輯、數字分析、計算機原理、微型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網絡、高級語言、匯編語言、數據結構、操作系統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電子工藝實習、硬件部件設計及調試、計算機基礎訓練、課程設計、計算機工程實踐、生產實習、畢業設計(論文)。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或理學學士
6.生物科學
學科:工學
門類:電氣信息類
專業名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系統地、較好地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計算機硬件、軟件與應用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能在科研部門、教育單位、企業、事業、技術和行政管理部門等單位從事計算機教學、科學研究和應用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高級專門科學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從事研究與應用計算機的基本訓練,具有研究和開發計算機系統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計算機系統的分析和設計的基本方法;
3.具有研究開發計算機軟、硬件的基本能力;
4.了解與計算機有關的法規;
5.了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獲取信息的能力。
主干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主要課程: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邏輯、數字分析、計算機原理、微型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網絡、高級語言、匯編語言、數據結構、操作系統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電子工藝實習、硬件部件設計及調試、計算機基礎訓練、課程設計、計算機工程實踐、生產實習、畢業設計(論文)。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或理學學士
7.地球物理學
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資源和環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可持續發展是目前全世界共同關心的話題。地球和空間科學的研究領域由地球內部延伸到行星際空間,包括這個廣大區域中不同層次的結構和物質組成,以及物質的運動和各種物理化學過程,其目標是以物理或化學為基礎,認識我們生活的地球和她周圍的宇宙空間,了解地球本身的運動規律和其它星體對她的影響,為更加有效地利用資源,保護環境,防災減災,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科學基礎。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教授29人,副教授27人。承擔多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攀登計劃項目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是第三世界科學院的地球科學與天文學高級研究中心,空間物理、地球化學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固體地球物理為省級重點學科。
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的前身地球和空間科學系是1978年重組建系的。實際上早在從1958年科大建校時學院的部分專業就開始招收培養本科生。經過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學院在空間物理、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固體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環境科學等專業方向上,科研和教學生機勃勃、成績斐然。培養的碩士已經超過200人,博士也已有30余人,本科生目前每年都在70人左右。在我們培養的學生中有三人現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人是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有兩人為北京大學的"長江學者"特聘教授。86屆地球物理專業畢業生宋曉東關于地球內核比外部地球自轉更快的研究被評為1996年度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有多位畢業生在美國和歐洲的著名大學中獲得了終生職位。
學院按地球物理學(包括固體地球物理和空間物理)、大氣科學、地球化學、環境科學四個專業組織教學與科研,能夠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并招收博士后。
固體地球物理:
運用物理學的各種原理和方法,以強有力的數學和計算機應用為工具,來研究固體地球的整體行為及其內部結構、物質組成、狀態和運動規律、各圈層的演化和相互作用等動力學過程及其對人類的影響;了解整體地球系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行為,為認識和預報地震、火山、滑坡等自然災害,為資源探測、能源開發、工程建設、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等實際問題提供理論依據。
空間物理:
主要研究近地(包括電離層、磁層)和行星際空間的各種物理過程,太陽活動的規律、起因及其對地球環境和地外飛行器的影響。
大氣科學:
運用物理、數學、化學的理論和新的探測技術,研究大氣運動及其變化的過程、機制與規律,探討物質和能量在大氣中遷移和轉化的物理化學過程,以及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地球化學:
運用現代化學理論與分析技術研究地球內部不同層圈巖石、礦物和流體的化學組成、結構及其演化規律,應用元素和同位素示蹤方法解決巖漿演化、變質作用和成礦環境等基本科學問題,認識地球及其表層板塊運動的化學地球動力學,探討在自然條件下各種化學反應的機制等。
環境科學:
運用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對地球固體圈層、水圈和生物圈、氣圈以及近地空間等各個圈層的具體環境問題進行基礎性和應用基礎性的研究,包括環境的演化、環境監測與環境治理。
8.信息安全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素質、知識、能力全面發展,具有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信息科學基礎 知識,掌握信息安全領域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術和應用知識,具備信息安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 應用服務工作能力的信息安全科技人才,能夠在信息安全、信息科學、信息技術及其他相關領域 從事信息安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服務等方面的工作。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信息安全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接受信息安全基本技術的 訓練,具備信息安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服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1.素質
(1)思想品德素質: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高度的國家安全意識和信息安全責任心,具有 盡職奉獻的品德;
(2)身心素質: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3)文化素質: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既要具有一定的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修養,也要 具有一定的現代世界文化的修養;
(4)專業素質:具有從事信息安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服務的專業素質,具有一定的 創新和創業意識。
2.知識
(1)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具有文學、外語、法律、管理和藝術等方面的基本知識;
(2)自然科學知識:具有與信息安全相關的數學、物理和生物學等基礎知識;
(3)專業知識:具有扎實的信息安全數學基礎、信息科學基礎、信息安全基礎知識。具有系 統扎實的密碼學、網絡安全、信息系統安全,信息內容安全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并在某一方面有所 側重。
3.能力
(1)學習能力:具有知識和技術的獲取能力,具有自學能力;
(2)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信息安全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服務的基本 能力;
(3)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和創業意識。
主干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
核心知識領域:信息科學基礎、信息安全基礎、密碼學、網絡安全、信息系統安全、信息內容安 全等。
核心課程示例:
示例一:信息安全導論(6學時)、高級語言程序設計(54學時)、信息安全數學基礎(72學 時)、計算機組成原理(72學時)、離散數學(54學時)、數據結構(54學時)、操作系統及安全(72 學時)、數據庫原理(54學時)、通信原理(36學時)、計算機網絡(54學時)、密碼學(54學時)、軟 件安全(45學時)、網絡安全(54學時)、智能卡技術(54學時)、信息系統安全(72學時)、信息隱 藏技術(72學時)、信息內容安全(72學時)、數據庫系統安全(54學時)、信息安全工程(54學 時)、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安全(54學時)。
示例二:電路分析基礎(68學時)、信號與系統(68學時)、模擬電子線路(60學時)、數字電 路與邏輯設計(46學時)、微機原理與系統設計(78學時)、通信原理(60學時)、數字信號處理 (46學時)、信息安全數學基礎(78學時)、數據結構和算法分析(54學時)、C語言程序設計(46 學時)、操作系統(46學時)、數據庫(46學時)、計算機網絡(46學時)、信息論與編碼理論(46學 時)、現代密碼學(46學時)、網絡安全理論與技術(46學時)。
示例三:電路與電子學(64學時)、脈沖與數字電路(48學時)、信號系統與信號處理(64學 時)、計算機組成原理與接口技術(64學時)、信息安全數學基礎(48學時)、數據結構(64學時)、 信息論與編碼(32學時)、信息安全導論(32學時)、C++程序設計(48學時)、通信原理(64學 時)、操作系統(48學時)、計算機網絡(64學時)、網絡安全理論與技術(48學時)、密碼學(48學 時)、計算機病毒(32學時)、通信安全技術(48學時)、網絡安全編程(48學時)、信息隱藏技術 (32學時)、信息安全法律法規(8學時)、信息安全管理與測評(48學時)。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校內實踐環節包括課程練習、課程設計、實驗課、學生業余科研、科研 實踐、畢業實踐等;校外實踐環節包括校外實習和社會調查等。
主要專業實驗:信息安全軟件基礎實驗、信息安全硬件基礎實驗、密碼學實驗、網絡安全實 驗、信息內容安全實驗、創新性綜合實驗。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或理學學士或管理學學士。
【本專業為國家控制布點的專業】
9.軟件系統設計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國家一級學科,下設信息安全、軟件工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專業。 主修大數據技術導論、數據采集與處理實踐(Python)、Web前/后端開發、統計與數據分析、機器學習、高級數據庫系統、數據可視化、云計算技術、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媒體大數據案例分析、網絡空間安全、計算機網絡、數據結構、軟件工程、操作系統等課程,以及大數據方向系列實驗,并完成程序設計、數據分析、機器學習、數據可視化、大數據綜合應用實踐、專業實訓和畢業設計等多種實踐環節。
培養目標
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從事研究與應用計算機的基本訓練,具有研究和開發計算機系統的基本能力。
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軟件企業、國家機關以及各個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的信息技術部門、教育部門等單位從事軟件工程領域的技術開發、教學、科研及管理等工作。該專業短期內社會需求仍然很大,就業市場前景廣闊,隨著計算機畢業生的增多,就業競爭將更為激烈,用人單位對畢業生選擇余地的增加,導致對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該專業適合升學考研。
10.嵌入式系統設計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國家一級學科,下設信息安全、軟件工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專業。 主修大數據技術導論、數據采集與處理實踐(Python)、Web前/后端開發、統計與數據分析、機器學習、高級數據庫系統、數據可視化、云計算技術、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媒體大數據案例分析、網絡空間安全、計算機網絡、數據結構、軟件工程、操作系統等課程,以及大數據方向系列實驗,并完成程序設計、數據分析、機器學習、數據可視化、大數據綜合應用實踐、專業實訓和畢業設計等多種實踐環節。
培養目標
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從事研究與應用計算機的基本訓練,具有研究和開發計算機系統的基本能力。
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軟件企業、國家機關以及各個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的信息技術部門、教育部門等單位從事軟件工程領域的技術開發、教學、科研及管理等工作。該專業短期內社會需求仍然很大,就業市場前景廣闊,隨著計算機畢業生的增多,就業競爭將更為激烈,用人單位對畢業生選擇余地的增加,導致對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該專業適合升學考研。
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中國科學院所屬的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醫學、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1958年9月創建于北京,首任校長由郭沫若兼任。她的創辦被稱為“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國科學院實施“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學方針,學校緊緊圍繞國家急需的新興科技領域設置系科專業,創造性地把理科與工科即前沿科學與高新技術相結合,注重基礎課教學,高起點、寬口徑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的尖端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