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需要掌握的技能,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使得很多知識和信息在網絡中快速傳播,好的與不好的言論在來不及做篩選后就展現在了中小學生們面前,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為了青少年的健康,懂法和知法已然應當成為中學生們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
中小學生需要掌握的技能
近日,有網民通過中國政府網留言“建議普法和安全教育進課堂”、“建議將地方人文知識納入中小學教材”,教育部做出回復。
其中,來自江蘇南通的網民“玨”說:目前,地方發展依靠人才,也受制于人才,特別是一些欠發達地區,外地人才不愿來,家鄉孩子不愿留。許多本地孩子對家鄉的認識不足,甚至對家鄉的歷史、人文等一無所知,導致缺乏愛鄉情懷,缺乏投身家鄉建設的思想基礎。因此,建議將地方人文知識編成教材,納入義務教育學習內容。同時,學校可采取課堂授課、實地情景教學、講座等多種形式,讓孩子們從小了解家鄉文化,感受家鄉美好,培育鄉愁,增強愛國愛鄉情懷,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種下報效家鄉、為家鄉建設作貢獻的種子。
教育部回復表示,結合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年齡特點和教育教學規律,教育部已將地方人文知識納入道德與法治、地理、綜合實踐等必修課中。在相關課程教材中明確地方人文知識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如: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要求學生“了解對本地區發展有貢獻、有影響的人物,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了解家鄉的風景名勝、主要物產等有關知識,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歷史要求學生“開展社會調查,了解改革開放前后家鄉的變化”;地理要求學生“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了解家鄉的發展規劃,關注家鄉的未來發展,樹立建設家鄉的志向”等。 此外,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專門留出一定比例的地方課程、學校課程課時,鼓勵地方和學校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特色,充分挖掘地方人文內涵,開發相關課程,豐富育人載體,增強育人效果。
另一位來自山東威海的網民“陽光”說:建議普法和安全教育進課堂、安全急救知識進課堂。目前國家的立法工作進展成效顯著,普法教育更應該跟上腳步,特別是學生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現實中很多孩子對違法現象認知不足,無法意識到嚴重性,因此做好普法、安全教育尤為重要。學校可以針對社會熱點及時普法,邀請警察、法官、檢察官走進課堂。同時,加強學生對意外突發狀況的應急處理的學習,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接受能力,普及相應的安全急救知識,如心肺復蘇等,讓孩子們遇到緊急狀況保護好自己和他人。
關于普法教育的情況,教育部答復稱,教育部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要求,經過深入科學論證,對法治教育進行了系統設計。以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等課程為主要載體,其它課程有機滲透,確保貫穿始終不斷線。在小學和初中分別安排一個學期,編寫法治教育專冊(各1冊),對學生系統進行憲法等專題教育。其中,統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教材涉及各類法律法規57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政治與法治”必修模塊設置“依法治國”專題,要求學生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知道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基本要求,以及日常生活中基本法律常識。
關于安全教育的情況。教育部指出,已將安全急救知識有機融入道德與法治、科學、生物學、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道德與法治注重引導學生關注交通安全、飲食安全、用電安全等,提高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自護能力,知道遇到危險時求助的基本方法,學會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和信息安全。小學科學要求學生學習觸電、溺水、異物堵塞氣管等急救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初中生物學要求學生學習人工呼吸、止血包扎等急救技能。初中體育與健康要求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常見的運動損傷緊急處理方法、基本掌握溺水的應急處理方法等。綜合實踐活動注重培養學生應急防護能力,設計有安全使用與維護家用電器、制定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及演練等實踐活動。
以上是有關中小學生需要掌握的技能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伙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