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即失業的原因,就業是我國民生之本,也是個人實現自我價值和經濟獨立的主要途徑,每一代子女通過努力,經歷十年寒窗苦讀,其最終目的就是希望大學畢業后可以謀得一份好工作,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了“畢業即失業”這句俗語,具體詳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畢業即失業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得到跨域式發展,高等院校擴招促進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也使得每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越來越多,而且增長速度越來越快。但就業崗位增長的速度遠低于畢業生人數的增長,新增的就業崗位不能滿足新增的需求,就業形勢越來越險峻。由于一些畢業生就業觀念陳舊且對就業形勢認識不足,對工作崗位有很多嚴苛要求,導致一些崗位即使有空缺也無人從事,結構性失業現象也很嚴重。種種原因導致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這不僅關系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是一種人才資源的浪費,不利于資源合理配置,而且影響大學生個人價值的實現,既容易給他們的自信心帶來重大打擊,又不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是一個需要重視的社會問題。
大學畢業生就業現狀
大學畢業生的不斷增多,使就業市場更加嚴峻,優秀崗位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畢業生面臨著失業的困境,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現狀不容樂觀。
(一)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自從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每年招收的大學生增多了,畢業生人數也相應的屢創新高。據統計,2001年大學畢業生突破100萬;2008年突破500萬人大關;2016年大學畢業生人數765萬;2017年達到795萬,比16年多了30萬;2018年更是達到了820萬這一新高。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大學畢業生人數翻了8倍多,大學生由原來的“供小于求”變為現在的“供過于求”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
(二)大學生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結構性矛盾突出
當今時代,“寬進寬出”的教育體制使得大學教學質量降低,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能力也普遍偏低。再加上高校的教學結構落后,只注重理論知識而較少的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導致學生畢業后實際操作能力不足,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從而“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和“用人單位招不到合適員工”的現象同時出現,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
(三)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現象將長期存在
隨著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人們的受教育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再加上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越來越看重學歷的社會觀念,以后的大學生會越來越多,從每年不斷增加的高考報名人數就可以清楚看到這一點。不斷增加的大學生必然帶來不斷增多的畢業生,由此可知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和就業難的問題將長期存在。
“大學生畢業生即失業”現象的成因分析
造成“大學生畢業生即失業”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要從政府和高校的角度考慮,而且不能忽視大學生自身的就業觀念和用人單位用人觀念的影響。
(一)法律不完善導致政策效果受限
近年來,政府雖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和措施,但大多數政策并沒有得到有效落實,主要因為我國缺乏專門針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方面的法律,在解決畢業生失業問題時,缺少確切的法律來依據,導致政府的調控效率低下,不能有效解決大學畢業生的失業問題,而且當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也不知該如何求助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高校的教學模式不合理
我國高校普遍注重課堂教學和理論知識學習,忽視實踐能力培養和就業技能培訓,學生并不能學到真正實用的知識,導致專業技能缺失。很多學生可能在學校的成績很好,但并不能適應實際工作的要求,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大學期間的知識和能力培養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這與高校教學模式不合理是密切相關的,對大學生畢業后從事工作帶來了很大障礙。
(三)大學生的職業期望度太高
很多大學畢業生對職業選擇和自身能力的認知不足,沒有認清就業形勢的嚴峻,只想到高工資、高福利的單位就職,嫌棄一些基層和待遇一般的工作。但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變為“大眾教育”,大學畢業生已不再是稀缺的人才資源,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想要獲得滿意的好工作的難度越來越大,如果還抱著以前的就業觀念,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
(四)用人單位的用人觀念不合理
一些單位普遍不愿招剛畢業的大學生,主要原因是他們短期內不能為公司創造效益,而且需要花費成本去培訓他們,最后還面臨著跳槽的可能。現在招聘單位對學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學生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有的甚至只招研究生和博士,而且要求是重點高校畢業的,這就導致一些普通院校的畢業生更難找到工作,一些學歷偏低但能力較強的人才資源遭到浪費。
大學生畢業生失業的應對措施和建議
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根據以上的成因分析可以發現,該問題的有效緩解需要來自國家、高校、大學生自身以及用人單位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力度
政府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解決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糾紛問題。同時建立大學畢業生失業救助體系,為失業大學生提供保障,以便他們繼續尋找工作。政府還應該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同時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為他們提供資金補助、稅收優惠等服務,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
(二)高校加快教育體制改革
高校不僅要加強理論知識教學,而且要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同時高校還應該加強就業指導,開設幫助學生提高職業技能的課程,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職業需要相結合,以便未來更好的適應職業要求。高校還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幫助學生找準自身定位,確定就業方向和目標。
(三)大學畢業生應該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大學生應該在了解就業大環境的前提下,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評價,確定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調整心態、樹立自主擇業、職業平等和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念,不應該只想著理想化的職業,應該積極到基層和條件一般的環境中磨煉自己。還應該加強學習,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可以通過考研究生或通過其他方式進修來增強自身競爭力,為未來尋求更好的職業打下基礎。
(四)用人單位應該樹立正確的用人觀念
用人單位應該轉變從短期利益出發,不愿招收大學畢業生的觀念,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招收機制,有計劃地吸收大學畢業生。還應該轉變只注重學歷的選人標準,應該把重心放在個人能力方面,學歷高不一定能力強,公司的發展更多地依靠員工的能力的凝聚,能力強的員工才是公司真正需要的。
“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問題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重視和共同努力,但凡事都有兩面性,我們也要看到它積極的一面。嚴峻的就業市場和劇增的就業壓力可以促使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質,以便畢業時比他人更勝一籌,找到更滿意的工作。這有利于未來大學畢業生的整體水平更上一步,為社會提供更優秀的人才資源,所以我們要以客觀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以上是有關畢業即失業的原因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伙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