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發布信息,要求學校開展性教育,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關于教育部要求學校開展性教育 提高其保護能力的相關訊息,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6月1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簽發第50號教育部令,頒布《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教育部當日下午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規定》的有關情況和加強未成年人學校保護的相關舉措。
在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未來將如何建立學校預防性侵害、性騷擾等工作制度。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王大泉表示,這次《規定》對預防性侵害、性騷擾的現有制度進行了系統整合,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一是加強教育。
除了對教職工進行未成年人保護的專項培訓外,還要求學校對學生開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提高學生們防范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意識和保護能力。
二是完善制度。
要求學校建立健全教職工與學生的交往行為準則,學生宿舍安全管理規定,視頻監控管理規定等制度,建立系統的預防報告、處置性侵害、性騷擾的工作機制。
三是進一步明確了規則。
《規定》劃定了一條紅線,剛剛鄧司長已經介紹了,明確禁止了教職工和校內人員有6項行為,比如禁止與學生發生戀愛關系和性關系,禁止觸摸和故意觸碰學生身體特定部位等猥褻行為等,有6項。
四是建立及時發現制度。
《規定》要求學校要建立報告制度,首問負責制度,權益保護機制,如果學生受到傷害之后,應當及時便捷的報告,讓家長、教育部門和學校知曉。
五是嚴肅處理。
《規定》進一步明確了處理規則,對實施性騷擾、性侵害的教職工要嚴肅處理,要依法予以開除或者解聘。有教師資格的主管部門還要撤銷教師資格,納入從業禁止的名單,終身不得進入教育領域。違法犯罪的要移送有關部門依法追究責任。
性教育的重要性
到今天,性教育的重要性已經毋庸置疑了。
近日,上市公司新城控股(601155.SH)董事長王振華,猥褻9歲女童事件,讓大眾對兒童性教育重新重視,據報道,帶領女孩去上海的周女士是女孩“媽媽的朋友”,“熟人面具”下,掩藏的竟可能是極丑陋和陰暗的貪欲!
究竟我們更該防范的是熟人還是陌生人?兒童性侵惡性事件更容易發生在什么地點?性教育該由學校老師教還是父母教?
熟人作案比例近七成,師生關系性侵需防范
我們究竟該教育孩子提防陌生人,還是更警惕身邊“和善的熟人”呢?統計發現,2018年的317起性侵案件中,熟人作案占約2/3的比例,陌生人作案占比不到1/3;沒有表明關系的占比6.31%。熟人作案比例高,從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以下簡稱“女童保護”)近幾年來發布的報告看,熟人作案比例一直居高,最高比例達87.87%(2014年)。
在明確人際關系的210起熟人作案案例中,占最高的熟人關系是“師生(含輔導班等)”,占比33.80%;網友關系案件占比18.57%;其他生活接觸(門衛、校工等)的熟人案件占比15.23%;鄰里關系(鄰居、同村等)案件占比14.76%;親屬關系(父女、繼父女、養父兄、親戚等)案件占比11.90%;其他關系占比5.74%。犯罪嫌疑人利用熟人身份,更容易接近受害者并取得受害者信任,再加上自身力量及身份地位等優勢,使得性侵案件更易發生。
公開曝光的熟人性侵案例中,師生關系占比最高,但這并不代表著實際性侵兒童案例中占比最多的施害人職業是教師,因為師生關系特殊且性侵發生在學校等場所,更容易被曝光。但也說明,教師性侵兒童的案例大量存在,教師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兒童,學校需要有更完善的防范機制。
兒童對于如何正確防范熟人性侵了解不足
有調查顯示,面對陌生人的疑似性侵行為,2714位城市兒童僅有1.73%的人選擇“很害怕但不敢拒絕”,其他都選擇拒絕、呼救或想辦法逃脫;3444位農村兒童中選擇“很害怕但不敢拒絕”的比例是3.39%,其他都選擇拒絕、呼救或想辦法逃脫。這說明了面對陌生人的性侵,絕大多數兒童知道進行反抗。但面對熟人(如鄰居、親戚、老師)的性侵行為,情況就不太樂觀。
城市兒童中,選擇“當時忍忍,事后告訴家長”的占39.16%,認為“沒啥事忍忍就好了”的占8.99%;農村兒童中,這一比例分別為29.24%、12.69%。性侵者,尤其是熟人性侵,在其試探性地進行性侵行為時,應首先拒絕并借機逃脫。面對陌生人性侵后威脅不許告訴家長,96.72%的城市兒童選擇仍會告訴家長,面對熟人的威脅則下降為94.40%;在農村兒童中,這一比例分別為96.23%、89.31%。
22%的家長從來沒有對孩子進行過防性侵安全教育
一項針對16152位家長的調研顯示,僅有37.35%的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對孩子進行防性侵安全教育,22.91%的家長從來沒有進行過,其余39.75%的家長偶爾進行過兩三次。
談及不對孩子進行防性侵教育的原因,近一半的家長表示不知道該如何對孩子進行防性侵教育,另有1/3左右的家長表示孩子還太小,應該等他們長大一點再教育。而有13.58%的家長認為學校會進行教育,2.74%的家長認為性教育會“教壞孩子”,3.18%的家長認為這個話題“難以啟齒”。那么,兒童的防性侵安全教育究竟該由家長還是學校承擔呢?
兒童希望在學校接受防性侵教育的意愿明顯
調查顯示,有48.74%的人希望在學校接受防性教育,27.89%的人希望由家長進行教育,20.56%的人希望通過網絡、畫冊、書籍等資料來學習,2.80%的人希望從同伴那里學習;3444位農村兒童中,有52.64%的人希望在學校接受防性教育,24.04%的人愿意由家長來進行,20.15%的人希望通過網絡、畫冊、書籍等資料來學習,3.19%的人希望從同伴那里學習。
希望通過學校接受防性侵教育的意愿占比最高,這是孩子們更加適應和接受的方式。2016年“女童保護”對31省份9151位家長的調查問卷顯示,97.25%的家長希望學校對孩子進行防性侵教育,84.70%的家長支持公益組織進校園對孩子進行防性侵教育。誠然,做好兒童防性侵教育,家庭教育是第一道監護防線,面對家長和學生的期待,構建和強化校園在防性侵教育的常態體系,顯得更為重要。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教育部要求學校開展性教育 提高其保護能力的相關訊息,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更多教育訊息全國可圈可點教育資訊網。
【教育部要求學校開展性教育 提高其保護能力】相關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