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是近期家長和孩子討論較多的問題,孩子想報考的志愿家長不喜歡,如果家長篡改了孩子的高考志愿該不該被原諒?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社交媒體上,“被父母篡改高考志愿該原諒嗎?”的話題觸發熱議。話題主持人拋出例子是:高考十年后,當事人想起自己的高考志愿曾被母親篡改的事兒,就覺得非常難受,感覺自己的人生軌跡被改變。其中有兩點需要說明:其一,當事人的報考專業(法學和英語)被母親篡改成更為常規的會計專業;其二,填報志愿的時候,當事人的母親以跳樓威脅當事人改志愿。
說實話,如果當事人所談到的問題是實情,那么即便“為你好”被賦予再多的溫情和愛,也依舊難掩被扭曲的一面。要知道,即便我們可以將“其一”奉為樸素的“為你好”,但是對于“其二”而言,總還是讓人覺得有些不能接受。
雖然網上有戲言稱:“這哪是愛,分明是違法。”但對于絕大多數人,也只能是耿耿于懷,很難直接把問題上綱上線。并且當事人的自述文章中也只是表現出難受和無奈的一面,并沒有過多渲染母親的不堪。
這種情況下,對于篡改高考志愿的“影響評估”就會陷入兩種路徑:路徑一,絕對意義上的尊重問題,也就是父母該不該干涉孩子填報志愿的問題;路徑二,承認篡改志愿的不妥當,但是在具體的“影響評估”上,會參照當下的個人處境。
就“路徑一”來講,屬于理論上的涉入方式,就是以絕對的是非在看待問題。而對于路徑二而言,屬于折中的看待方式,也是較為理性的看待方式。畢竟從時間的尺度上看,過去的就永遠過去,無論篡改志愿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據此主張,那么在看待“被父母篡改高考志愿該原諒嗎?”的問題上,就不應該走向二選一的困境。因為對于人生的走向來講,始終是充滿不確定性的。循此可以得出,“人生軌跡被改變”,“人生就要完蛋”的說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自怨自艾。
要知道在孩子正式進入社會之前,“父母替孩子作出選擇”應該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因為就生活的認知來講,大多數時候都是基于經驗主義出發的。可為何“被父母篡改高考志愿該原諒嗎?”會成為熱議話題,就在于高考志愿和人生處境被賦予很強的關聯性。
可事實上從當下的就業的選擇趨向來看,大學專業和日后就業一致的人并不多,并且很多人的工作也是在不斷的變化,甚至跨界。從這個意義上講,專業到底會不會固化人生,自然也就不再是個問題。
這樣的推論如果成立,那么理解父母篡改志愿中樸素的“為你好”就可能更容易一些。當然這里的“理解”并非是“徹底理解”,而是作為倫理性的接納。畢竟在處理好自己和社會的關系之前,最應該處理好自己和父母的關系,因為這是人生最無法逾越的環節。
與此同時,“自己的選擇”和“父母的選擇”都可能帶來好的結果和壞的結果,于此探討“被父母篡改高考志愿該原諒嗎?”的議題,就不如探討我們要的是“絕對尊重”,還是“好的結果”,但在這兩個問題上,似乎永遠只能選邊站。
因為對于理想化的探討式家庭氛圍,確實在生活中的比例不大,而最好的結果就是“不聽我的,你自己看的辦”。不得不承認家庭才是“道德綁架”的高發地帶。所以有人戲稱“這哪是愛,分明是違法”,多半也只是說說而已,很難具體落實下去。
要知道掰扯家庭瑣碎都能上升到法理層面,基本上就意味著關系的坍塌。之所以這樣強調,倒不是說家里發生的事情都是“家務事”,而是作為人的處境來講,別總是在因果邏輯里打轉,因為因果邏輯這東西,建立起來非常難。簡而言之,好專業跟好就業都很難推導,更別說推導出好人生。
另外“自己的選擇”就真的會無怨無悔嗎?好像也不見得,只能是說站在“自己對自己負責”的層面上,必須接受眼前的事實。所以回到“被父母篡改高考志愿該原諒嗎?”問題上,如果說一個人始終不能釋懷,大概也是因為對當下的生活不滿。
就以話題主持人拋出例子中的當事人來講,他真要是如愿填報法學專業或英語專業,就一定會如愿以償的抵達自己想要的人生境遇嗎?這或許也并不樂觀。當然他也沒說現在過得好不好,只是把自己內心的牢騷逐一羅列出來。
不過對于類似的難過,我們還是要給予撫慰和支持。并且對于父母們而言,也要多去理解孩子的意愿。無論如何父母總會離開自己的孩子,無論是空間上,還是時間上。所以控制孩子終究是徒勞的,總有一天線頭會扯斷,所有不如提前放手,讓孩子們更好的做自己。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父母篡改高考志愿,該不該原諒父母的相關信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資訊敬請關注可圈可點教育資訊網。